那天,我合上書,眼角還掛著淚水。書名是《失去妳以後,我也成為了媽媽》。
會選這本書,是因為我和作者有著同樣的傷口—我們都失去了媽媽,而且是因為疾病而走的。當初的我,一直以為自己太脆弱,才會這麼久都走不出來。每次有人提起「放下」這兩個字,我都會慌亂,好像我還在難過就是不對的、就是不夠堅強。
但作者卻很大方承認,她是個高敏感的人,她經歷過很長一段不知道怎麼過日子,甚至連怎麼活下去都成問題的時間。讀到這裡,我眼淚止不住落下。原來,我並不是最孤單的那個。悲傷不是錯,而是一條要走完的路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持續性連結」(continuing bond)。意思是,失去摯愛後,我們不會真的把那個人「放下」,而是學會用新的方式繼續和他連結。
很多人說「要放下」,卻忽略了悲傷其實是一種愛的延續。特別是像我這樣高敏感的人,感受力強,悲傷也顯得格外深刻。但這並不代表脆弱,而是因為愛得真切。
我以前總覺得自己怎麼還在難過,好像是「不正常」。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療癒不是急著振作,而是允許自己慢慢流淚,慢慢思念。
於是,我開始能好好想妳
在我小時候,媽媽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幫我和弟弟煮便當,即使寒流來襲也不曾缺席。等我們去上學後,她會留在家裡做手工。這份工作看起來微不足道,甚至有人瞧不起她「沒本事」,只能靠這個維持家計。

這是我最近才打開的記憶寶藏~ 我都忘了她每天清晨為我們準備新鮮便當,怕我們嫌蒸飯箱的味道,也不想讓我們吃隔夜菜。那麼冷的天氣,我碰水都哇哇叫了,但她卻默默堅持著。看看,我媽是不是很偉大?
但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偉大的工作。因為正是這樣的付出,媽媽一點一滴地把我和弟弟養大。
等到我們快放學時,她就會趕回家準備晚餐。有時候工作急件,她吃完飯又得急著出門。那樣的辛苦,根本不是我們當時能理解的。
以前的我,常常不敢說「我很想她、我很愛她」,甚至想不起我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但現在,這些記憶慢慢浮現,變得格外珍貴。雖然想起來的時候眼淚還是會掉,但這些眼淚裡,裝著我和媽媽真實相處過的時光。
老實說,我還是很想很想妳。只是現在的我,不再害怕想起妳。我能自然地說出:「我媽媽雖然不在了,但她一直活在我心裡。」

當我開始慢慢願意放下悲傷恐懼時,才真的學會讓媽媽活在我心裡,這份愛是流動的。很多與她點點滴滴的回憶也慢慢打開了…
如果有人提到媽媽的話題,我不再慌張,而是能笑著回應:「不用抱歉,我媽媽一直都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我。」
因為我知道—我永遠是妳的女兒。我會帶著妳的愛,勇敢走下去。
🌙 心語結尾
「我以為放下是遺忘,現在才懂放下是把妳放進心裡。妳不在了,但我仍然是妳的女兒,也一定會勇敢。」

雖然她現在不在我身邊,但我能深深感受到她用其他方式陪伴我們身邊。 有時看到好玩的景色,我都會想~老媽要是你還在,會不會覺得這也很好玩呢? 你要是看到我變這麼肉,是不是也會像以前一樣陪我減重呢?哈哈哈~
🌸 給同樣走在失去路上的你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失去,請不要逼自己快快放下。想哭就哭,想念就想念,那不是軟弱,而是你愛的證明。
或許有一天,你會像我一樣,能一邊掉著眼淚、一邊微笑想起那個人。因為愛,從來不是被時間沖淡,而是被我們慢慢學會,放進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