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在說什麼?
今天想分享的這本書,是來自約書亞.菲爾茲.密爾本和萊恩.尼克迪穆的《極簡人生:擁有更少,讓人生更好》。
首先沐陽想先問大家,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衣櫃裡永遠塞滿衣服,卻總覺得「好像還少一件」;買了各種3C產品,家裡的東西越堆越多,卻覺得生活還是不夠便利或美好,我們總以為,只要再添購一件新物品,人生就會更好。
但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滿足不是加法,而是減法;而極簡並非簡單的「少花錢」或「丟掉物品」,而是教人有意識的覺察並重拾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為生命帶來充實與完滿的狀態。
「極簡」不是放棄一切
極簡不是去比誰的東西更少,而是主動且有意識的把空間、金錢與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作者在書中分享,當我們學會「斷捨離」一件物品、一段人際關係、乃至於一種思維模式,只留下生命中真的有意義的部份,生活反而變輕盈自在了。
極簡主義不適合所有人,它只適合對現況感到不滿的人
設定自己的標準
極簡不是為了盲目跟風,而是深入認識自己:我真正需要什麼?我熱愛的事情是什麼?是什麼阻礙了我成為想成為的人?
當我們回顧過去的經驗、成就和遺憾,也許就能找到極簡之路的起點——那往往和擁有多少物品無關,而是價值排序的問題。
我們總是以社會的標準來決定自己該賺多少錢,收入到了什麼等級就該買哪些東西才能感到滿足,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套明確的標準可供依循,滿足這些標準才能獲得足夠的幸福與快樂。
夠了的標準,由你決定
極簡是一種「內在自由」
隨著物質减少、雜念消散,人慢慢專注於眼前的每一刻,那些自以為必須擁有的,其實早已不再那麼重要。我們也才有餘力愛人、陪伴家人、投入自己發自內心熱愛的事物。
少即是多,每一次的精簡,都是靈魂的加分
當你真的清理完那些不需要的東西,省下的金錢和時間要用來幹嘛呢?這本書給出很棒的答案——用來「給予」、用來行動、用來創造意義。
不管是陪伴家人還是投入熱愛的志業,極簡讓我們能在資訊爆炸、物慾橫流的現代中,活得更加自如、更加快樂。

結論
最後,極簡人生不是「物品數量挑戰」,它是一種長久、細水長流的幸福哲學。不是丟掉就結束,而是不斷地思考,究竟什麼才值得自己珍惜。
想過上有意義的生活,那就得讓短期行為跟長期價值觀保持一致
在這個資訊爆炸、物慾橫流的時代,你是否也曾感到壓力滿滿,覺得人生愈擁有愈複雜,愈努力卻愈不快樂、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呢?讓我們一同啟動極簡人生的第一步,在看似普通的生活,加減出屬於你的自在與幸福,為自己找回內心的平靜與自由,希望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極簡版本,過上完整且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