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改變居家布置,想法與行動也會跟著改變;一但想法與行動改變了,習慣自然會有所變化;習慣變化之後,人生勢必會產生轉變。___ 選自《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

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
在格友的文章中看到這本《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內容不僅實用,還出乎意料地有趣。書中提到,改變空間的布置,不僅能改善家人的關係,還能提升工作的效率,甚至讓孩子更自動自發地學習!這並非空穴來風,作者是一位結合心理學與行為學背景的設計師,他從「人」的心理出發,分析為什麼某些布置方式能帶來積極的改變。
這本書不僅是設計指南,更像是一部「生活行為說明書」,當對居家空間產生困惑時,都能翻開尋找靈感,很值得購買!改變環境、改變行為
書中提到一個心理學理論「環境賦使」或稱「直觀功能
」,指的是人不需經過複雜思考,就能本能地知道該怎麼使用某個空間或物品。
例如希望孩子在下班時注意到父母回家,那麼沙發的位置就不應該背對著門口,若想讓孩子能主動收拾自己的東西,家中應有屬於他的小空間,讓他能自然地知道「這裡是我放東西的地方」。
當環境設計的順手、直觀,就可以不用再不斷地叮嚀,行為自然會被引導。 當家裡乾淨、明亮又有秩序,人心也更容易平靜下來,父母放鬆了,孩子的學習表現也會更好。
書中還針對不同族群,像是單身族、銀髮族等提供空間設計的心理建議,也有像是孩子書房的顏色、家具高度與動線安排等等的建議。
專業與用心
很喜歡書中一段話「回應客戶的要求,不等於讓客戶幸福」。
想起前陣子去髮廊剪頭髮,我告訴設計師我劉海想剪的長度大概在哪裡,結果設計師說她建議剪到另外一個長度會更好,接著分析她為什麼會這麼建議,剪完的結果確實如她所說,這就是「專業」呀!
決定權在客戶身上,但能適時給予有價值的專業建議,不怕與客人意見相左,也是身為專業者無可取代的部分。
不痛苦收納方法
根據「直觀功能
」的理論,最好的收納方式應該是不用思考、經過就能順手放置與拿取。
我們常在打掃後覺得「終於乾淨了」,但沒多久又恢復原狀,問題往往不在於懶,而是收納過程太「不順手」,若放東西要多走幾步、多開幾個櫃門,人就自然不願意維持整潔。
書中提出幾個簡單卻實用的方法:
- 打造「
快速收納區
」:針對日常動線設計暫放點。例如回家第一件事是放包包,那玄關就應該設有掛鉤或小架子。若常在玄關拆包裹,就可放置剪刀、刀片與垃圾桶,免得再跑去客廳丟棄,當動線順手,整理就不再是額外的負擔。 - 避免「
破窗效應
」: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指出,一處凌亂容易帶動整體混亂,因此,即使是暫時不想整理的物品,也應以分類方式暫放,例如「等一下要丟的小垃圾」可先放在小桶子裡,「等一下要洗的衣服」放進專門的洗衣籃。讓每個東西暫時有「歸屬」,就能維持整體整潔,以保持原有地方的整齊。 - 打造「
全收納空間
」:這是一個暫時收納區,專門在「沒時間整理」時使用,當臨時有客人來訪,或想讓客廳快速恢復整潔,就能先把雜物暫時移入這個空間,但即使是臨時收納區,也應設置簡單的分類,例如「文件區」、「雜物區」、「待整理區」等,如此一來,後續整理時也能有條不紊。 左邊法則
:當視野左邊的空間變得整齊,整體會感覺更乾淨,這是因為右腦掌管左側視覺,而右腦與情緒、直覺有關,當左側畫面清爽,右腦便感受到「有秩序」,進而提升整體舒適度,書中也提供一個簡單的測驗,可以測試自己是哪邊視野較占優勢。
結語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居家布置」的定義,布置不僅只是為了好看,更是為了讓生活更有節奏、更輕盈,當每個物品都有暫時或永久的歸屬,家就能成為一個讓人放鬆、恢復能量的地方。 改變環境,也像是改變人生的起點,從讓沙發面向門口開始,從設立一個「全收納空間」開始,總之,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幸福連鎖反應。
金句
- 不完美也沒關係,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將會因為我們把自己的標準訂在哪裡而有所不同
- 你若想要活得生氣勃勃,請盡量允許自己去感受「
快樂
」的情感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