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華人新年前買了一株風信子,白花雖稍欠喜氣,但雅致濃烈的香氣增添生活樂趣,家人和我都喜歡。今年本想再買風信子,誰知去花店選購時,發現多已半開,我挑來撿去,決定改買一盆水仙。
將水仙安置於茶几。家人瞧瞧,直說果然「水仙不開花,裝蒜」,確實很像。可是滿盆全是葉子,不見花苞,說不定一朵都沒開。我說共有七個球莖,假使沒開花就認了。
日日澆水、觀察水仙,發覺生長頗為迅速。幾天過去,花芽陸續冒出。雖然沒趕上除夕、初一,幸而元宵節前仍是過年。第一朵於初四綻放,黃色,應是不香的西洋水仙,說不定與風信子一起由荷蘭飄洋過海過來到南洋。金盞金台意頭不錯。中國水仙多是金盞銀台,中心黃色花冠,四周圍繞白色花瓣,據說清香迷人。不過西洋水仙栽培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花色、香氣表現不一,一般更容易買到。中國水仙多為水栽,亦有雕刻球莖的工藝,做出不同造型,更添趣味,但本地少見。然而雕刻稍有不慎,若感染或傷到花芽,水仙可能不開或開得不好了。
以往的中國,春節時分綻放的花卉不多,水仙不僅當令,又多半移居室內,直接迎來春色,一直是廣受歡迎的春節花卉。若在葉片套上紅紙圈、蝴蝶結之類,增添喜氣。
多年前某美術館,曾展出一系列高仿中國水墨畫,我對清代惲壽平《雙清圖》印象深刻,雙清即梅花、水仙,畫作是左方梅樹下、數枝綻放和含苞的水仙,右邊則題字,寓意而非寫實。惲壽平以沒骨花卉著稱,知名作品大多鮮麗細緻,《雙清圖》素樸淡雅,倒是另一種風格。高仿之作全畫泛黃,不甚美觀,想必因原件之絹因老化而泛黃。可是技術上應能去背,還原畫作的本來面目。許多名畫昔日美麗炫目,如今卻由於材質老化顯得泛黃黯淡,這是無可奈何的遺憾,絕非前人品味特殊。
南洋位於熱帶,擁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青之草,很難領會歷經漫長嚴冬,眼見水仙花開,象徵春天即將降臨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