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於社交媒體表示,他在家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和弟弟一起分享,看似閒雅。難得有人提起古琴,我忍不住多嘴,儘管龍年已過,但不妨聽聽輕快靈動的張子謙《龍翔操》。兩人趁便聊了幾句,他感嘆或因生活太急躁,現在的年輕人沒幾個聽古琴。我倒覺得歷代年輕人都沒聽古琴,大家差不多。但因向來不與陌生人爭辯,不如將想法完整寫下來,與其他人分享。
古琴音色枯淡,不如其他樂器甜美悅耳,且聲量極小,適合三、五人聆聽,稍遠就聽不到,娛樂性不高,幾乎在戲曲或民俗活動絕跡。除了少數琴蕭、琴塤合奏,也偶有琴人彈奏時吟誦或高歌,但古琴一般多是獨奏,可說是一種孤獨且挑剔的音樂。
有些人對古琴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河邊、山巔彈琴,以為風雅浪漫。倘若果真在河邊、山巔彈琴,因地方空曠,琴音消散,容易被水聲、風聲蓋過,幾乎是彈給自己聽。且為了攜帶方便,帶出門的多半是膝琴,琴短共鳴小,以致聲音更小。倒是知名琴人曾表示,至歐洲交流時,於木製的音樂廳演奏古琴,共鳴極佳,效果很棒。劉長卿《聽彈琴》「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便是古琴並不風行的明證,總不能說是唐代生活太過急躁吧。儘管唐代已是「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不過古琴仍傳承一千多年至今。可見古琴即使未能廣受喜愛,但代代都有愛好者,使得傳承始終延續,未曾斷絕。也許這就是古琴獨特的魅力,雖然一般人沒興趣,但喜歡的就非常喜歡,古琴就靠這批知音人流傳至今。歷代戰亂、天災人禍,摧毀了非常多美麗而脆弱的文化,倒是古琴反而存續至現代社會,相當神奇。
家人學過幾年古琴,惜因後來左肩受傷,難以使力,且多年未練習,如今談不上琴藝。但仍不時聆聽古琴演奏,我連帶也聽了一些,算是古琴半麻瓜。古琴錄音須特殊講究,否則琴音容易失真或效果不佳。假使覺得古琴不好聽,或許與古琴無緣,但也可能該曲錄音不佳,以致沒留下好印象,倘若對古琴好奇,不妨聽聽不同琴人的不同曲目,或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古琴音樂。我聽古琴但憑喜好,喜歡的多聽幾次,不喜歡便略過,和欣賞其他音樂一樣。再說我不諳操縵又不夠聰敏,指法優劣之類,我是聽不出來的。
家人三十年前學琴之際,不易獲得古琴相關資訊。如今影音網站輕易找到諸多古琴音樂,管平湖、吳景略、龔一、成公亮等名家垂手可得,實在很幸福。且書籍或教學影片,相關資訊流通快速,不論欣賞或學習古琴,資源比以往豐富許多,對喜歡古琴之人,應該是更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