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niQlo 的兩種臉孔
Uniqlo 在日本與亞洲,靠的是「壓縮勞工+低價商品」的模式。員工長工時、多工處理,補休取代加班費,這在當地被包裝成「努力」「拼勁」,甚至被視為一種美德。
然而到了歐洲,這樣的做法卻被全面抵制。歐洲社會強調人權、工時保障與生活平衡,Uniqlo 的壓榨模式被認為是「把社會往後拉」,與歐洲價值背道而馳。結果,Uniqlo 初期慘敗,不得不調整策略。之後它換了一張臉:不再只靠低價,而是強調「LifeWear」、品質與機能性;不再強推日本式管理,而是給當地團隊更大自主權。這才慢慢被接受。
👉 結論:在亞洲,Uniqlo 仍能用「壓縮人力」活下去;但在歐美,必須轉型才能生存。
2. 台灣的困境
台灣卻停留在亞洲模式:
- 勞動環境鬆散,長工時低薪仍普遍存在。
- 消費者過於重視「便宜」,忽視了背後的勞工代價。
- 工會與社會抗爭力弱,企業沒有被逼著改變。
這導致:
👉 青年被耗盡在低薪輪迴裡。 👉 夢想、創作力逐漸被壓垮。 👉 人才外流,留下的人只能繼續過勞。
長期下來,台灣甚至有可能比越南更缺乏動能,比北韓更絕望 —— 因為我們有自由,卻看不到未來。
3. 「軟性攻擊」的可能性
從結果來看,Uniqlo 這種模式不只是零售策略,它的效果幾乎等於一種「軟性攻擊」:
- 削價競爭:壓垮在地品牌。
- 勞動惡化:讓年輕人陷入低薪過勞,創新力被削弱。
- 國力流失:人才外流,國家困在低成本迴圈裡。
歐洲之所以在 2001 年拒絕,就是因為他們早就看穿:接受這種模式,社會只會倒退。
4. 台灣需要「茶包效應」
那麼,台灣該怎麼辦?
答案可能在 「國際連結」 —— 在先進國家生活過的台灣人,就像茶包一樣,回到台灣後釋放出價值觀與標準,讓環境慢慢入味:
- 帶回 人權與生活平衡的價值觀。
- 帶回 對好公司文化的標準。
- 帶回 國際眼界與人脈,讓台灣接軌世界。
這些「茶包人」或許只是短暫停留,之後又離開,但影響已經釋放出來。隨著更多茶包投入,社會氛圍就會逐漸改變。
5. 台灣的進步必須加速
如果我們只是等待「自然演化」,還要拖上二三十年,代價就是更多人痛苦與犧牲。
👉 進步必須加速:
- 制度面:落實勞基法、合理工時、加班費。
- 企業面:放棄壓榨模式,轉向創新與價值。
- 社會面:消費者要拒絕「便宜至上」,支持良心企業。
- 世代面:年輕人要敢於拒絕不合理,行動與選擇就是改變的力量。
結語
台灣要往前,不能只是照抄別人的套路。
Uniqlo 給我們一面鏡子:在亞洲,它象徵過勞與壓榨;在歐洲,它被迫轉型。 而台灣的選擇,將決定我們要繼續在低薪過勞中下沉,還是覺醒改革,走向一個真正有未來的社會。
👉 如果我們這一代選擇抵制與改革,就能減少犧牲;
👉 如果我們繼續縱容,下一代仍會被困在同樣的陷阱裡。
就像茶包一樣,只要持續釋放正確的價值,環境終究會入味。
問題是,我們要不要等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