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個轉角時,我常常會多看一眼。這個三角窗店面曾經是路易莎咖啡,後來結束營業,留下一段時間的空窗期。每次看到它,我都會想,下一個接手的人會怎麼經營?
答案很快揭曉。幾個月後,這裡換成了一家高單價的火鍋店。黑色的招牌、深色的玻璃,營造出一種神秘而高冷的氛圍。從外面望進去幾乎看不清楚內部,只能隱約猜想裡頭可能有著講究的裝潢與高檔食材。這樣的策略,很明顯是想走「質感」與「高端」路線。
只是,每次經過,我都發現它門可羅雀。或許是因為沒有價目表,讓人難以判斷消費落在哪個區間;又或許是過於強調「隱密感」,反而讓路過的潛在顧客卻步。至少對我而言,在不清楚價位、不確定體驗之前,還沒有鼓起勇氣推門而入。
策略、顏色與定位的差異
最近再經過時,卻發現景象完全不同了。黑色的招牌換成鮮明亮眼的黃色系,「HOT HOT 精緻火鍋」相同店名卻不同方式大大掛在門口,旁邊還貼上了自助吧「無限享用」的資訊。本來還疑惑難道老闆經營策略大轉彎,查了一陣才在臉書某篇貼文的留言中,發現是新的經營團隊接手,光從外觀就可感受新老闆想傳遞的訊息是親民、親近、可以隨時走進來享用。黃色給人的觀感是明亮、活力、平易近人,與之前黑色的沉穩、冷冽形成鮮明對比。就像同一個舞台,換了不同的燈光,氣氛立刻改變。
一樣的地點、一樣的店面,一樣的火鍋店,因為策略不同、色系不同、定位不同,帶給顧客的感受自然截然不同。前手的黑色系,代表一種想像中的「價值」,高端、質感、排他性;後手的黃色系,則是明白標示出「可以來嘗試看看」的訊號。
從「看不見」到「看得見」
商業世界裡,常常輸贏就在這樣的細節裡。黑色玻璃所隱藏的,不只是內部裝潢,也隱藏了顧客的想像與期待。當一個消費者連基本的價格、服務模式都看不見時,心理的距離感會大幅拉開。
反之,新的經營團隊一上來就打破這層不確定:門口透明化、資訊公開化,甚至還加上大家熟悉的「自助吧」這種加值服務。這就是一種降低顧客進入門檻的策略,讓人即使第一次經過,也敢踏進去一探究竟。
結果會有多大差別?
當然,現在還言之過早,畢竟餐飲的成敗不是一夕之間決定的。但我相信,這樣的定位差異,長期下來會影響顧客的選擇與結果。前者或許能吸引少數追求隱私與高端體驗的客群,但在這樣的街角位置,高冷風格很難帶來穩定人流;後者則有機會讓更多人願意走進來,至少先跨出第一步嘗試。
從店面變化學到的啟示
對於經營者來說,策略並不是抽象的文字,
而是每一個具體的選擇:
招牌要什麼顏色?
要不要貼上價目表?
要不要讓玻璃透明?
要不要給顧客一個「理由」進來?
這些選擇背後,其實都是定位的落實,
而定位,最終會決定顧客的觀感,
也決定了生意能不能持續。
結果如何?我會繼續觀察。但無論結局是滿座還是再度易手,
這段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策略教材。
黑色/黃色,您喜歡什麼色?
#經營思維 #OGSM顧問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