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 long song - 231
I Dig Rock and Roll Music -
Peter, Paul and Mary
1967 Billboard Hot 100#91
2025-10-31
🎵 基本資訊
- 曲名:I Dig Rock and Roll Music
- 演唱者:Peter, Paul and Mary(彼得、保羅與瑪麗)
- 發行年份:1967 年
- 所屬專輯:Album 1700
- 類型:民謠搖滾(Folk Rock)、迷幻流行(Psychedelic Pop)
👨👩👦👦 樂團介紹:Peter, Paul and Mary
-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民謠三人組,成員包括:Peter Yarrow、Paul Stookey 和 Mary Travers
- 1960 年代民權運動與反戰運動的音樂先鋒,代表作如:
Blowin’ in the Wind(Bob Dylan 的翻唱)Puff, the Magic DragonIf I Had a Hammer
- 雖以傳統民謠起家,但亦能靈活吸收流行、迷幻與搖滾元素,展現高度音樂自覺

Peter, Paul and Mary
✏️ 歌詞大意與諷刺巧思
“I dig rock and roll music / And I love to get the chance to play…”這首歌一方面表達對 60 年代搖滾潮流的喜愛,另一方面則以諷刺幽默的方式模仿三位當紅藝人/樂團:
→「我熱愛搖滾音樂,也很享受有機會能玩它」
The Mamas & the Papas
“And when the words don’t get in the way, yeah / I know that I can safely say...” → 諷刺他們聲音甜美但歌詞內容薄弱
音樂模仿:多重合聲、柔和旋律Donovan(蘇格蘭民謠迷幻歌手)
“And when the muse is gone I start to yawn...”
→ 挖苦他的作品有時空靈過頭,內容蒼白
音樂模仿:慢速拍子、迷幻風The Beatles(特別是晚期如《Revolver》時期)
“And when the Beatles tell you / They’ve got a word ‘love’ to sell you...”
→ 暗示他們的流行音樂包裝下有商業操作的成分
音樂模仿:加入回音、反轉吉他聲等迷幻元素
🧠 這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對「搖滾音樂現象」的機智觀察與自我調侃,也反映民謠歌手在搖滾熱潮中重新定位的掙扎
🎶 音樂編曲與風格特色
- 雖為民謠團體,他們巧妙融合迷幻聲效、合聲疊加、電子處理音效
- 曲風跳躍、富節奏感,結尾還加入模仿披頭四式的聲音處理與吉他反轉
- 雖然是“民謠團體”,這首歌卻展示出他們對流行文化與音樂形式的敏銳掌握力
🎧 推薦聆聽重點
- 🎤 一邊聽歌,一邊對照歌詞中模仿的對象,是個有趣的音樂彩蛋體驗
- 🎧 建議戴耳機聽,留意左右聲道的迷幻效果與諷刺音效設計
- 🧩 適合與原始模仿對象歌曲一起對照欣賞:如
- California Dreamin’
- Sunshine Superman
- Tomorrow Never Knows
🏆 成就與影響
Billboard Hot 100排行第 9 名,是 Peter, Paul and Mary 唯一進入 Top 10 的非傳統民謠作品- 代表他們在民謠與搖滾交界處的轉型與幽默態度
- 成為當時少見的「用民謠形式模仿/致敬搖滾現象」的成功案例
🔗 相關歌曲推薦
- Creeque Alley – The Mamas & the Papas(自傳式敘述民謠轉向搖滾的歷程)
-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 Bob Dylan(語速快、社會批判)
- A Simple Desultory Philippic – Simon & Garfunkel(模仿 Bob Dylan 的搞笑致敬)
- You’ve Got to Hide Your Love Away – The Beatles(融合民謠與搖滾的經典)
📌 小結
《I Dig Rock and Roll Music》不是一首單純歌頌搖滾的作品,它更像是1960 年代音樂文化的一面鏡子:民謠人在搖滾時代的觀察、參與與幽默回應。
Peter, Paul and Mary 用他們擅長的清晰和聲與精緻編排,把當代流行文化解構再重組,留下一首機智又耐聽的作品。
I Dig Rock And Roll Music 📀 Peter, Paul & Mary {Stereo} Summer Of Love 1967 - 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