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探尋濁水溪岸的管芒花,特地在兩個不同時段到橋下走走。
入秋了,在看到網路上廣傳的管芒花照片之前就已經感受到秋意,過敏人的鼻子總是先有反應,過了這些過敏反應才看到網路上不少管芒花照片,一束一束連成一片一片一大片,又有豔紅的西螺大橋,實在該去看看,否則在雲林那麼久,好像也沒看到什麼極具代表性的景色,西螺大橋是一個吧。



回家路上如果走平面道路就一定得經過西螺,但也沒想過走到橋下公園,這趟車停得太遠,還得過了堤岸沿著橋下走一段路,應該是護岸工程需要的小路,但也不至於難走。實際走到河岸的砂土上還可以感覺腳下不是穩固扎實,而是含水頗豐而有回彈的感覺,是溪水或許也是這幾日下雨滲流的雨水。二樓高的管芒夾道,過了固沙鋪設的稻草,再往前走真的可以走到水邊。亂走性格使然,我就往管芒多的地方去,找得到縫隙就往裡面走,還真的滿喜歡這樣漫無目的探尋著往前,但也真的有幾個管芒與西螺大橋的美景。管芒很高,天空也很高,秋天的陽光重重落下還是讓人走得滿身汗,但自然的光線才讓白色管芒與西螺大橋的紅色相互映照,遠比用手機看別人照片美多了。


可以接近濁水溪到摸得到溪水的程度,其實有危險性,但站在水邊不就是想接近那道灰濁沈靜的水流,豔陽當空卻沈靜流動,寬闊河面是西螺大橋橫亙傳來轟轟聲,但卻很快的散在河面上,或是被水流帶著往西邊去了。我蹲在水邊看著混濁溪水與岸上水流切割痕跡,忽然想起阿公常說的那句話:「濁水溪的土很黑但很肥啦。」聲音很快也隨著水流走了。


白天的景色那麼美,就會想看黃昏加上晚霞的狀態吧。
隔天傍晚又跑了一趟,還過了西螺大橋,從竹塘那一側要找路接近溪岸,但找了許久,只有一條農地間的道路,問了樹下阿伯說可以去看看啊,就大膽往前了,只是連日陣雨畢竟讓溪水漲了不少,走到農地與荒草交界處就有一道滿寬的水流,過不去的水流。只好折返又回到西螺那一側從橋下走進去。比白天更多空拍機在盤旋,拍攝對象是那麼高的管芒真的需要高一點的視角,雙手舉高拿著手機也還不到白花的一半,只是傍晚的主角不是橘紅的西螺大橋,而是西邊更廣闊絢爛的晚霞。清透的藍天逐漸變深變深,但即使如青金石甚至有點藏青,仍可以感覺天空往八方延伸的通透感,玻璃彈珠那樣光潤卻又堅硬的質地似的天空。太陽下沉的餘暉拖拉出的白色、橘色、黃色層層疊疊,眼前廣闊而靜謐,水就是往那個方向靜靜流去……。



深入感受濁水溪岸將近三十公分深,雖然不少人到訪,但畢竟沒有鋪設步道,我亂走亂繞就踩到比較低的窪地,或許原本是積水的位置,一腳一腳踩下去就陷下去了,電影裡逐漸下沉被沼澤吞掉的畫面瞬間浮現,但第二個感覺是濁水溪的砂土也太黏太細緻了,這絕對可以當面模的吧!雖然我現在是兩腳身陷,胡思亂想的我竟然覺得塗在臉上應該很不錯。抽出右腳還得伸手把鞋子拔出來,掙扎幾步才回到踏實的地面。要是倒在這裡會黏住動彈不得吧,我回頭看著那幾個深陷的腳印這樣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