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臺南林百貨的復興,許多人注意到臺北依然建在、但被玻璃帷幕蓋住的菊元百貨,也有人感嘆高雄吉井百貨竟早已悄然逝去。在日治時期由日人經營的三大百貨公司,見證了臺灣進入「摩登生活」的步伐,對於些百貨公司的再發現,也相當程度上重塑現今臺灣人對於當年的記憶。
然而,2020年在新竹舉辦的臺灣設計展中,作為「生活博物館」主題展區之一的新州屋的露臉,讓新竹市民與看展的群眾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歷史認知:僅在菊元百貨與林百貨問世後不久,新竹就擁有了臺灣人開設的第一家百貨公司。而「或者新州屋」的開幕,更是宣示了新州屋不僅健在,也將從食物、料理、生活等面向,開啟這棟即將邁向百年歷史的老百貨公司的新生命,以及「或者」團隊與執行長Ben與新竹老屋之間揮灑出的新篇章。

或者新州屋外觀(圖/原點出版《老屋熟成》)
或者,退休返鄉追夢
新州屋於1934年完工啟用,是原先在一旁的東門市場經營洋品店的戴吳獅所投資興建,雖然規模不若菊元百貨以及林百貨,但仍然採取現代百貨公司分部門銷售的模式,使其成為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也是臺灣人開設的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戰後,新州屋也曾經有部分作為藥局、血清儲藏所,更在1974年售予第二任屋主韋泂 沂。韋泂沂接手之後,新州屋曾以「昇龍百貨」之名販售專櫃化妝品、西裝等商品,在百貨結束之後,又租賃給麗嬰房,直到2019年 Ben 的出現。早年投入科技業的Ben從第一線退下後,返回家鄉新竹,卻驚覺舊城區熟悉的地景正隨著經濟發展迅速變遷,尤其是巷弄間那些未存在於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卻同樣承載著城市集體記憶的老屋。它們往往被視為缺乏文史價值的閒置空間,只能在老去後靜待頹圮,最終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為了守護這些珍貴的老屋,Ben 決定投入新竹在地的文化與新創事業。2017 年,他成立了以「或者」為品牌的鴻梅文創志業,從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中獲得啟發,建構出「分散式美術館」計畫,並以新瓦屋的「或者書店」作為起點,啟動了一系列在新竹、苗栗一帶的老屋創生計畫。

將牆面的斑駁痕跡化為空間特色,也和立面的圓窗設計相互呼應。(圖/原點出版《老屋熟成》)
城市客廳、酒醬風選品店,重現風華
或者接手新州屋之後,將其定位為新竹的「城市客廳」,選擇以料理作為主題,規劃讓新州屋成為一座「酒醬風選品店」,取新竹氣候現象九降風的諧音,從臺灣 地酒、醬料、風土選品開始,到餐酒館運用酒醬入菜。這樣的規劃,除了或者本身的整體品牌藍圖之外,更是從新州屋本身就是百貨公司這樣的大型商業空間出發,並且結合其鄰近市場以及作為可以被視為都市門面的百貨公司的歷史意涵,重新定義老屋的新生。
確立再生方向之後,新州屋在2020年臺灣設計展中,作為新竹特產「米粉」的展區限時開放,不僅讓大眾有機會認識這座百貨公司的歷史,也建立起新州屋與料理主題的連結。為了深入梳理這座老屋的歷史脈絡,並挖掘其蘊藏的價值,或者先是委託了雄本老屋進行建 物調查研究,後將老屋修復的重責大任交予團隊,並為新州屋申請了「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獲得總修復再利用經費近 20 % 的補助。以Ben自身投入的資金與公部門的經費挹注為基礎,終於「開箱」這棟 即將九十歲的老屋。首先,新州屋最重要的就是由方窗與圓窗構成的立面,這不僅展現了新州屋本身的特色,更是其作為百貨公司時期的標誌性樣貌。然而,數十年的歲月沖刷、多次變更用途,以及二樓新設的機電箱,使得圓窗的木框受損嚴重;另外,以現有的建築規範,新州屋的結構也需要補強,而要如何在已經修復不易的立面不受破壞的狀況下修復,也就成了工程上的難題。

新州屋立面二樓開窗極具特色,既保有西洋歷史主義的線板邊框,其不對稱設計更體現了日治時期邁向現代主義的建築美學,窗外的圓管鐵窗也是量身定制的特殊造型。(圖/原點出版《老屋熟成》)
於是,在保留原有立面的原則下,透過老照片將立面修復至1934年樣貌,再來進行房屋結構補強,並且在圓窗未受損之處一樣使用木框,而被機電箱損壞的部分,就只好以新材料補強,並且留下機電箱的痕跡,讓人們能夠見證新州屋經過多次角色變換的軌跡。另外,新州屋也保留了地面的花磚、建築樑柱外觀等室內空間的樣貌,以修舊如舊的原則保 留新州屋作為百貨時期的樣貌,但是也考量動線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另外沿著牆面遺構新建輕鋼構樓梯,接續再由硬是設計進場規劃設計商業空間。這一連串的規劃以及修復的決策,依循著並非一定要將建物凍結在 1934 年那一刻的原則,而是讓最原初的面貌、數十年間的使用痕跡,以及實用性與安全性能夠並存,並且得到合理整合,以達成營運模式所需要的空間與美學。

刻意保留了過去的痕跡,低調展示著建物的歷史紋理。(圖/原點出版《老屋熟成》)

三樓花紋各異的地磚,記錄著空間格局的變遷。(圖/原點出版《老屋熟成》)
新州屋本身具備了豐厚的歷史意涵,而或者團隊的投入與屋主的傳承,也是動人的故事,訴說著企業家返鄉投入老屋新生的熱忱,以及將私有產權開放為公共空間的理念與價值。然而,現階段新州屋仍須仰賴舉辦短期活動、媒體宣傳等方式,讓更多人知道這樣一處新興的文化據點―如何在延續歷史氛圍的同時融入在地生活步調,並與東門市場周遭、科學園區的客層建立更深刻的連結,是經營團隊當前所面臨的課題。
回顧或者團隊保存新竹舊城生活紋理的初衷,從或者書店、或者工藝櫥窗到或者光盒子等七處據點的設立,無論仍持續營運或已畫下句點,都是 Ben 與團隊成員一點一滴落實願景的軌跡。展望未來,這些老屋空間的群聚、串聯,將形成文化與生活交會的場域,逐步實現或者團隊復原新竹地區街風貌的願景。
(本文摘錄自原點出版,雄本老屋《老屋熟成:說32好屋故事,獻給房屋高齡化時代,從活化想修復的永續實踐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