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起必然有伏。大宋王朝在忽必烈的鐵蹄下傾覆那一刻,可能有許多像文天祥一樣的硬骨文人,會覺得末日就要來了。就像我們這一生,總會有那麼一個時間段,覺得迷茫無助,陷入一種人生無意義感覺。
但,有心的人總能在危機的石縫中播下種子,等待來年春暖,那種子也將在危機中開出花來。這就是元朝的藝術。

元世祖 忽必烈(圖/維基百科)
它的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到貝加爾湖,是中國歷史上領土面積最為廣大的王朝。這也促進了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和相互影響。
正是因為有豐富的對外交流,元朝在藝術上也出現了多元化的審美。
「青花瓷」出現
比如青花瓷,便和伊斯蘭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元朝政府開闢官道,設立驛站等措施方便了西亞、中亞和東南亞的穆斯林商人沿著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大量進入中國。和他們一起到來的,還有一種特殊的金屬鈷料——蘇麻離青。蘇麻離青燒成後會呈現出一種非常鮮豔的藍色,它被大規模地運用到元青花的燒製過程中。
如果你有印象的話,我們之前看到的器物紋飾,要麼是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要麼是陶器上的人面魚紋,等等,它們更多帶有圖騰崇拜的含義。而青花瓷上各種植物紋飾的裝飾,則要歸功於伊斯蘭文化和阿拉伯世界的影響。
花、果、葉、草等植物圖案,在藝術家的手中有規律地展開、蔓延,形成柔美的曲線,交錯填充於空隙,構成一種複雜、華麗又富有裝飾效果的阿拉伯式花紋。青花瓷上常見的西番蓮裝飾紋路就是從西亞金屬器皿上移植而來的。
在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下,菊花、牡丹等傳統的中式花草圖案,被一併處理成花葉肥大、對稱又連續重複的纏枝花紋,成了青花瓷上最為亮眼的點綴。

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罐 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典藏古美術)
對於歷史而言,忽必烈的鐵蹄成了文人心中最後的一根稻草。但對於藝術史而言,一個中國歷史上領土面積最廣大的王朝,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王朝,還可能是一個轉機。
中西往來之路的暢通,各種民族和文化的交融,最終共同澆灌出藝術史上的這一朵奇葩。
文人畫新頂峰—元四家
元代藝術的特殊性還在於,正因為這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對於前朝社會的審美有了很大的突破。它打破漢族王朝長期以來由文人士大夫主掌文化審美主流的情況。
在元朝,藝術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文人的避世,他們轉而在自然裡尋求人生的意味。於是,文人畫在元朝達到頂峰。在元朝,出現了文人畫的四大家:吳鎮、黃公望、倪瓚、王蒙。

《具區林屋圖》 元.王蒙∣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原點出版《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
「元四家」是元朝文人畫的典型代表。在宋朝,因為理學的影響,山水畫對於形似的追求還是比較在意的,他們關注的是自然本身的規律,而不是人的情感波瀾。但到了元朝,審美越來越主觀化,山水花鳥,更多是他們抒發自身心緒的載體。
就像倪瓚說的:「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爾。」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我是畫著開心畫著玩的,你管得著嗎?
「元四家」的怪物級前輩—趙孟頫
元朝藝術走向的另一端,就是文化的世俗化。
備受老百姓喜愛的戲劇和散曲發展起來了,趙孟頫的書法出現了。他吸收了前人的審美,形成了一種具有實用性的審美價值,因而後人也認為它是公文書寫字體的最佳範本。
當然,趙孟頫不是只有書法厲害。他是詩、書、畫三絕的代表,是極其少見的在中國藝術史上書畫雙絕的人,並且是真正意義上的「雙絕」。黃公望在他面前自稱「小學生」,王蒙是他的外孫,倪瓚剛入門學的是他的書法,吳鎮的山水畫也受到了他的影響,享譽盛名的「元四家」似乎都跟他有解不開的關係。

《行書千字文》局部∣宋末元初.趙孟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原點出版《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
總之,在元朝,中國藝術面臨著成熟後的「中年危機」,要繼承前人,還是要突破自我?要自守,還是要走向融合?
這既是藝術的困惑,也是人生的選擇。
(本文摘錄自原點出版,意公子《句句有梗的中國藝術小史:萬年歷史&經典名家名作,全有記憶點,去故宮不再走迷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