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活用既有建築,將其改建或轉換用途,這樣的設計案例逐漸成為主流。這些建物或許缺乏尖端性能、使用上不夠便利或是建材老舊,卻透過老房子特有的迷人之處逐漸獲得認同,例如它們擁有新建築沒有的歲月痕跡,或是有著當代難以實現的空間結構等。
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對於成品的形成「過程」漸漸起了興趣,想要知道「究竟是怎麼做的?」這股風潮延燒至建築,而咖啡館等過去習慣遮蔽建築「建造過程」與餐飲「製作過程」的餐飲空間,現在也開始慢慢傾向展現這些過程。

here Kyoto台南店將於6/1開幕(圖/atelier.senseware)
在思考「時間的視覺化」時,我曾有一陣子迷上了改建木造建築(現在也還是很喜歡)。如同大家在神社寺廟看到的木造建築,木頭這種材質會隨著歲月流逝而變得更加迷人。另一方面,木造建築以樑柱為主要結構,便於加工與更換,不僅容易擴建或縮建,甚至還能搬遷。改造木造建築最能展現各個時代的痕跡,是挑戰「時間的視覺化」的最好對象。

here Kyoto台南店將於6/1開幕(圖/atelier.senseware)
襯托咖啡師動作的裝潢與建材
「artless craft tea & coffee」 是一間咖啡館,同時也是一間預約制藝廊,座落於中目黑站周邊的高架橋下方。朝祐天寺方向前進,咖啡館就位於該商業設施的最深處。漆成一片灰色的立面搭配字體纖細的白色招牌。招牌掛在屋簷下方,像是飄浮在半空中。店內裝潢幾乎都採用未上漆的結構用合板。設置於中央的吧檯為5×1.2米,吧檯的黑膜鋼板頂板,在合板的襯托之下更顯漆黑。店內裡的內裝包括咖啡器材在內,皆統一為暗色調,這令顧客更能專注於咖啡師的動作。

artless craft tea & coffee (圖/原點出版《日本建築師帶你—看懂世界魅力咖啡館》)
咖啡館老闆本身是藝術家,也是廣告公司「artless Inc.」的創始人。從咖啡館的概念發想,到尋找地點、設計到經營都一手包辦,整間咖啡館都被視為一件藝術作品。整座空間的基調,都由結構用合板這樣的基材打造而成,對比之下,吧檯的黑膜鋼板便散發出了強烈存在感,這也呼應了高架橋下無機而荒涼的形象。這種基材與飾面材的對比,是這家咖啡館的迷人之處。

(圖/原點出版《日本建築師帶你—看懂世界魅力咖啡館》)
展現製作過程,重視體驗的設計
「Dandelion Chocolate, Factory & Cafe Kuramae」(2016 年完工)正是我挑戰「時間的視覺化」的成果之一。我和業主一起挑選符合品牌概念的地段,找到位於藏前的基地時,距離預定的開幕日期已經剩沒多少時間了。屋齡五十年的木造倉庫荒廢蕭條,也沒有圖面可供參考。一看就知道得花上大把時間才能改造完成。不過藏前一帶當時出現許多面向外籍觀光客的旅社,重現了過去的熱鬧情景。我們相信在這塊土地上,把呈現當地歷史的倉庫改建為呈現「Bean to Bar」的先進空間,是充滿意義的行動,所以下定決心在這裡開張。

咖啡館位於東京都台東區藏前一帶,就座落在公園前方,這裡曾經倉庫與工廠林立。(圖/原點出版《日本建築師帶你—看懂世界魅力咖啡館》)
首先,我們決定在這個大空間中,必須要能全覽巧克力的製造過程。我們小心拆除影響視線的柱子,如此踏進店裡便能一覽無遺。飾面材方面,我們保留了部分既有建材,藉由磨光與剝除等手工技藝,試著將時間的積累與更新融為一體。製造巧克力的時間、建築物經歷的時間、當地孕育成長的時間,三者交織形成了這座空間。
店裡不僅能看到巧克力的製作過程,也設有工作坊,讓顧客學習製作過程並進行品嘗。製造巧克力就是活用可可豆原本的滋味,我依循這樣的概念,重新挖掘與利用既有的建築特色,加上工匠親力親為的裝潢,我們正創造出一種只有這裡才有的空間體驗。

(圖/原點出版《日本建築師帶你—看懂世界魅力咖啡館》)
古老的建築經過改造之後,在持續使用下不斷更新,增添魅力。我期待將來會出現更多無法單純以不動產的價值來衡量的迷人空間。
(本文摘錄自原點出版,加藤匡毅, Puddle《日本建築師帶你—看懂世界魅力咖啡館: 加藤匡毅的咖啡館空間學!親自拍攝、手繪實測、平面圖解,解剖人氣咖啡館思考與設計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