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之六、《金剛經》的沿流 (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云:「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
眾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云:「⋯ 禪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
⋯ 初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 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 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
⋯ 三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
以三宗例配禪宗諸祖、固是謬妄,然其說亦非無見、可當上引《楞伽經》文之詮:
不如實空法、配中觀「緣起性空」見,屬泯絕無寄宗;
自心現性自性計著相見、配唯識「心造性有」見,屬息妄修心宗;
自得如實空法、如實印之所印、即如來禪「第一義心」,屬直顯心性宗。
又,
泯絕無寄、即「滅我 (沒我)」見;
息妄修心、即「執我 (有我)」見;
直顯心性、即「我無我而不二」之自心現量覺悟聖智境界。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云:「『⋯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鳩摩羅什於《注維摩詰經》卷三、注此段、云:「若去我、而有無我,猶未免於『我』也。」
道生繼之、注云:「無我、本無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
鳩意:「滅我 (沒我)」見、猶未免於「執我 (有我)」也;
生意:「我無我而不二」之自心現量覺悟聖智境界、本無「執我 (有我)」見,然非不有「佛性之真我」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云:「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 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 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上引《楞伽經》卷三:「非我說空法非性」,此處:「或說無我」,意在建立本體超越之義,同《金剛經》之「即非」,表為:〇;
卷三:「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此處:「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意在於現象「有」處、當下頓現本體超越之義,同《金剛經》之「是名」,表為:〇A。
故,「無我如來之藏」者,非屬中觀「滅我 (沒我)」見、亦不墮唯識「執我 (有我)」見,乃以「我無我而不二」之自心現量覺悟聖智境界、顯示如來禪之「第一義心」也。
譬如:尺標二、一、假〇,似漸轉漸尖之圓錐。
而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則似逆溯識流而上之鯉魚,穿越尺標二、一而過。
一旦,打破尺標假〇、殄滅第九菴摩羅識、透出惑識尺矩二、一之外,驀地見得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實相般若之〇,便是當人四楞塌地、歸家穩坐處也;此當於《金剛經》之「即非」。
而自心現量覺悟聖智境界之〇、便是「無我如來藏」之義也。
「真我如來藏」義者,乃當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透穿第八阿賴耶識之闇蔽區隅、殄滅第九菴摩羅識之無明翳膜時,見得實相般若之法界光明,而,實相般若復以其光明照澍、將一切現象界之虛妄、還原為本體界之真實,照澍諸識、轉諸識為諸智,於中,一念參究之句意A、乃成〇A;此當於《金剛經》之「是名」。
而轉識成智諸真識如來藏之〇A、便是「真我如來藏」之義也。
其義、非如拭去鏡面塵垢般,徒以滅除第八阿賴耶識中雜染有漏種子、見得如海面風平浪靜、湛瀅無波之業相,便以阿賴耶識清淨分之自性清淨心、為是「真我如來藏」也。
蓋「真我如來藏」者,實非前七相續轉識、及第八阿賴耶藏識之上位階,而乃二者之轉變也。此謂: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實相般若以其光明之作用照澍熙澤,轉第八阿賴耶藏識為大圓鏡智,是乃「觀照般若」,又轉前七相續轉識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是乃「方便般若」。
是為「轉識成智」。
就現象界尺標、及本體界實相般若與觀照方便般若之排列言:
二,一;〇,〇 之涵融統攝
左一、左二,是為現象界「有、無」之二邊;右一、右二,是為本體界「體、用」之二妙。
上段之意、可表為:
A,-A;〇,〇A
即:
現象界的有A,現象界的沒A;本體界的無A,本體界的真A
以A 為「我」,比較左一、與左二,即:
有我,沒我
是名現象界的「有、無」之二邊。
再將視野置於「;」號兩側,比較左一左二、與右一右二,即:
相對;絕對
是名現象界與本體界、「相對」與「絕對」之二分。
再將視野置於A,以A 為「我」,比較左一、與右一:
A、即現象界的「有我」,〇、即本體界的「無我」,亦即:
有我;無我
再比較左一、與右二:
A、即現象界的「有我」,〇A、即本體界的「真我」,亦即:
有我;真我
其中,〇A 乃出於現象界、而將現象涵融統攝於本體界中,即「本體界中的現象」之謂。
此義揭示:「真我」(〇A) 實非現象界之延伸,而乃本體界對現象之轉化與統攝,此轉化非從「我」出發,而是從「無我」中開顯「真我」;實相般若以其光明之作用照澍熙澤、方是「轉識成智」之完成;而「無我、真我」亦乃《金剛經》「即非、是名」之圓滿詮釋。
然,聲聞緣覺之沙門、及外道婆羅門等,卻全以現象界「無、有」之二邊、錯解「無我」、「真我」之義,而妄以為:僅有「無我」(實應稱「沒我」方是)、或「有我」之二擇一也。
質言之,聲聞緣覺之沙門、執「沒我」以為究竟,止於左二 (-A),外道婆羅門、執「神我」以為實體,屬於左一 (A)。
墮此,執中觀「緣起性空」見者遂謬稱:若非「沒我」而為「真我」、則必定是「有我」,若為「有我」、則必定同於外道婆羅門之「神我」。
以是之故,諸佛如來以種種智慧、種種善巧方便,或說轉識成智諸真識如來藏之「真我」(〇A)、或說透穿惑亂妄想我見邊際之「無我」(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