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戰期間,南北越雙方名義上的分界線是東河市和洞海市之間的非軍事區,這裡地形狹窄只有大約50多公里,在北部灣活動的美國海軍水面軍艦不僅能夠封鎖海上交通,也能對非軍事區的軍事活動進行砲擊,比如在1967年4月30日時和空軍偕同對北越238防空團83營造成毀滅性打擊。北越對此也非常頭痛,要想統一南越他們遲早需要直接強行穿越非軍事區,因為長山山脈的胡志明小徑雖可繞道柬埔寨直插南越西面,但不利於大部隊通行更不能維持大部隊需要的補給。

P4魚雷艇重量只有22噸,裝備2具450毫米魚雷管和1-2門防空重機槍。北越海軍對馬克多斯號的攻擊發生在8月2日,但8月4日該艦因惡劣天候導致雷達屏幕出現大量不存在的訊號並誤以為是北越第二次攻擊,這起烏龍經過政治輿論宣傳就直接成為美軍大規模介入越戰的導火索,而北越真正發起的第一次攻擊反而無人問津。
北越也試圖向蘇聯要求提供反艦飛彈,但蘇聯拒絕了,北越想到的第二個辦法就是空襲。一開始一些激進的飛行員主動要求建立自殺攻擊隊專門針對美軍航母攻擊,然而北越高層並不傾向讓他們珍貴的飛行員和戰機去執行成功率過低的自殺任務。
首先北越需要想辦法讓戰機能攻擊到目標,因為北越多數機場都在河內或海防等北部地區,讓航程本就偏短的蘇聯戰機從這些地方起飛距離會太遠,雖然洞海市也有一座機場,但美軍知道這個機場的存在,所以也經常遭到轟炸。北越於1968年下令在離非軍事區大約100公里的溪迦村建立一個代號為B7的野戰機場。
在美軍監視最密集的非軍事區附近建造機場自然不是易事,北越必須先將所有需要的重型機械拆解再秘密運輸到施工地點附近重新組裝,施工時間只限黃昏到凌晨3點,其餘時候機具被隱藏,施工現場也被偽裝起來。經過將近8個月的努力,北越工兵與民兵成功建立起一條2.5公里長30米寬的泥土跑道,以及建設於山洞內的飛機掩體和倉庫;而更重要的是,美軍根本沒發現這裡多了個機場。
下一步是訓練飛行員,當時北越沒有任何空對地導引武器可用,只能讓米格執行最原始的無導引炸彈轟炸。923團10名飛行員被選中參與反艦轟炸訓練;而早在1968年923團副團長訪問古巴並獲得卡斯楚接待時,他就向卡斯楚詢問是否可派出古巴顧問協助反艦轟炸訓練,因為此前他已經得知古巴飛行員學會了跳彈轟炸,卡斯楚當即同意並在1969年派出顧問。在顧問指導下,北越飛行員學習以800公里/小時的速度在50米低空衝刺,距離敵艦約500米時投彈的技術。到了1972年3月時,已經有6名飛行員具備反艦轟炸資格,被選中參與行動的是阮文貝和黎春迪。為了能夠掌握美國海軍動向,北越403雷達連進駐了洞海市以南的日黎河河口,並以觀察哨作為補充。

跳彈轟炸即讓炸彈以打水漂的方式撞向敵艦。該方式最早由英國人驗證,並由美國在太平洋發揚光大,不過蘇聯也在二戰中使用這種轟炸方式,他們稱為桅杆轟炸。二戰時蘇聯的桅杆轟炸通常從1000-1500米高度開始滑翔下降,400-500米高度時開始加速並繼續降低到20-40公尺高度(高於40米時炸彈就無法彈跳),隨後進入水平穩定飛行,在距離目標約250-300米時投彈。投彈高度越低彈跳次數越多,從15米以下高度時最多可彈跳3次,最長可讓炸彈彈跳140米距離
1972年3月30日,北越發起復活節攻勢,憑藉突然性北越迅速衝破南越在非軍事區附近的各個據點。然而等美國海上與航空火力開始陸續集結,且南越成功重組防禦後,北越的推進就變得不那麼順利了,許多大規模進攻都遭到艦砲與航空火力的挫敗;為了逼退美國海軍艦艇,北越也試圖以火炮回擊,然而面對能夠快速移動開火的美軍軍艦效果很差。4月17日,北越空軍終於決定執行這場規劃已有4年之久的對艦攻擊行動。2架米格17在隔日下午飛抵B7機場
4月19日上午,403雷達連發現美國海軍軍艦接近到40公里以內,但距離過遠且機場上空天候不佳,因此沒有行動。到1500時,雷達回報最近一支由四艘軍艦組成的編隊在距離李合( Ly Hoa)15公里外,另一支由2艘軍艦組成的編隊在廣澤7公里外,另外三艘軍艦在李和18公里外。 1600時在距離日麗(Nhat Le)16公里外發現了另一批軍艦,能見度也已經達到約10公里。1605時北越空軍下令發動空襲,兩架米格17各攜帶2枚500磅炸彈分頭從B7機場南北兩端升空。

北越視角的洞海之戰
空襲編隊沿著與海岸線平行的路線飛行並和當地的指揮所取得聯繫,隨後帶頭的黎春迪目視確認了10-12公里外的美軍艦隊,並取得攻擊許可。他隨即轉向加速到800公里速度並降至50米低空衝刺,並在距離美軍軍艦只有750米時投放了炸彈,隨即轉向返航。
而後頭的阮文貝由於需要監視後方是否遭到美軍戰機追蹤,加上視線不佳,他失去了對黎春迪的視線,只能獨自尋找目標和空襲。他首先發現兩艘軍艦,但此時距離過近他來不及調整航線攻擊,只能先飛越後再冒險調頭發起攻擊。他一面規避來襲的美軍防空砲火,一面將高度降至只有10公尺,最後在離目標約750公尺時投下了炸彈 - 蘇聯經驗是雖然高度越低彈跳效果與距離越好,但並不建議在15米以下高度投彈,因為炸彈反彈高度將達到甚至可能超過投彈的戰機,且當時的高度計在此高度無法提供準確讀數,飛機視線也容易受到高鹽分水氣影響,飛機可能在衝刺時被自己投下的炸彈砸中,也可能直接撞上目標軍艦,或者在轉向時墜海。
萬幸的是,以上可能結果都沒發生,阮文貝完成攻擊後成功逃脫美軍艦隊火網,兩機迅速返航並降落在B7機場,此時距離起飛不過17分鐘。
現在換到美軍視角,遭到攻擊的是77.1.2特遣艦隊,該艦對由俄克拉荷馬城號巡洋艦、貝克納普級飛彈護衛艦斯特雷特號、希格比號和勞埃德·托馬斯號組成。
俄克拉荷馬城號原先是克利夫蘭級巡洋艦,在二戰結束後經過大規模成為第一批飛彈巡洋艦加爾維士敦級。該級艦將2-4號6英吋砲塔拆除,僅保留艦艏6吋主砲砲塔並在原2號砲塔位置改裝一座5/38英吋主砲,新增更大指揮能力更強的艦橋與一座MK.7雙臂發射器,能夠使用當時美國海軍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RIM-8塔洛斯飛彈。越戰爆發後,俄克拉荷馬城號作為美國海軍少有仍裝備6英吋主砲的軍艦,承擔大量對岸砲擊任務,在越戰期間共計發射約1.8萬發5英吋和3.1萬發6英吋砲彈;值得一提的是該艦還曾在當年2月對北越雷達發射反輻射版本的塔洛斯飛彈。

斯特雷特號是貝克納普級飛彈護衛艦(後來重新分類為巡洋艦)的6號艦,滿載排水量接近8000噸,於1967年服役。

俄克拉荷馬城號
斯特雷特號是艦隊中最新銳的軍艦,艦艏裝備一座可發射小獵犬艦對空飛彈或ASROC反潛火箭的MK-10雙臂發射器(備彈60發),兩座AN/SPG-55火控雷達能夠同時與兩個目標交戰,艦尾安裝有一座MK-42艦砲。該艦是艦隊中唯一安裝有海軍戰術數據系統(NTDS)的軍艦,加上小獵犬飛彈的5.56公里的射程近界遠小於塔洛斯(14公里),且採用命中精度更高的半主動引導(塔洛斯為乘波導引),因此由斯特雷特號擔負艦隊的防空掩護職責。艦隊事先被告知友軍航空單位會遠離他們的作戰區域,也獲准在發現米格時直接使用飛彈迎戰。
希格比號和勞埃德·托馬斯號都是二戰時期建造的基靈級驅逐艦,冷戰時經過艦隊修復與現代化(FREM)工程的,兩艦都拆除所有對空機砲,僅保留3座5/38英吋雙連裝主砲,雖然反潛能力較強且能勝任對岸砲擊任務,但防空能力趨近於零。
1600時,編隊接近到離海岸約5英里的炮擊線,此時斯特雷特號的雷達已經探測到兩架米格在沿海活動,但由於山脈地形妨礙了追蹤而無法交戰;而俄克拉荷馬城號、希格比號和勞埃德·托馬斯號排成一列,開始沿著距離海岸線平行的路線對洞海附近的目標進行砲擊,而斯特雷特號則和海岸線目標保持約12英里距離以5節航速機動,擔負防空掩護任務的同時讓艦上的卡曼SH-2D升空協助砲火引導與修正。砲擊開始後,三艘艦艇都遭到岸炮的猛烈反擊,不過只有俄克拉荷馬城號上層建築遭到破片擊中受到輕微損傷。
正當艦隊完成第一波砲擊掉頭進行第二波時,斯特雷特號的雷達發現米格脫離海岸線直撲特遣艦隊,其中一架米格成功在斯特雷特號反應過來前接近希格比號並進入小獵犬的最小射程內,斯特雷特號仍試圖交戰,但發射架上的兩枚飛彈中第一枚未能命中,第二枚則因為點火設備失效而未能發射。米格第一次飛掠投下的炸彈非常驚險地從煙囪和ASROC發射器之間穿過,沒有造成傷害,但米格回頭進行第二次轟炸並取得命中,隨後米格在斯特雷特號右舷前方約9500碼外轉向試圖回到北越。斯特雷特號的武器控制官切換到備用發射電路,發射架上僅剩的一枚小獵犬終於成功發射,伴隨著一陣黑煙,米格同時消失在雷達屏幕和艦上觀測員的視線中。

美軍視角的洞海之戰
![斯特雷特號艦橋人員拍下米格17在他們眼前轉向以及小獵犬飛彈將之[擊落]的影像。](https://resize-image.vocus.cc/resize?compression=6&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c597db23-5027-4678-a1a6-c512dc945656.png&width=460&sign=qW4ZB58VV5JfJ5oqwpYhLZQ3EizhTufIYpGGkI7S4Z8)
斯特雷特號艦橋人員拍下米格17在他們眼前轉向以及小獵犬飛彈將之[擊落]的影像。
米格的炸彈擊中了希格比號的5吋艦砲底部。炸彈穿透了露天甲板,在砲架正下方的上層彈藥處理室爆炸並導致殉爆,將砲塔完全摧毀;正常來說,這裡的14名操作員都難逃一死 - 幸運的是砲擊開始不久後該砲塔正好有一枚砲彈發射失敗,為了避免炸膛該砲塔內部人員已經被疏散,所以砲塔內無人傷亡;倒楣的是,砲塔下方的上層操作室內還有4名操作員,他們都沒收到疏散命令,並都在砲塔爆炸中受傷。其中一人傷勢較重而被判定為永久性殘疾。這枚炸彈還還損壞了彈藥庫噴水系統、船尾的消防總管,癱瘓了船舵的控制能力並導致艦尾油箱破裂起火。

希格比號被命中的5英吋38倍徑MK 12主砲。這是二戰最優秀的火炮,即便到了越戰依然承擔非常重要的對岸砲擊職責,雖然其射程不如新型的MK 42艦砲,但後者可靠性低到極點 - 斯特雷特號的MK 42綽號是單發安妮。然而MK 12彈藥與後來的MK-42並不通用,因此越戰時的美軍必須使用老舊的韓戰甚至二戰彈藥,狀態和可靠性也大打折扣。
希格比號當時情況相當危險,艦尾陷入嚴重火災並危及了存放有600發5吋砲彈的彈藥庫,但消防管路和彈藥庫水管都無法使用,且當時正使用艦尾油箱的鍋爐全數失去燃料供應而熄火,也就暫時失去動力。所幸艦上人員恢復了供水,在斯特雷特號和托瑪斯號的消防水支援下控制住火勢,將鍋爐燃料供應改由其他油箱供應後也恢復了動力。
而斯特雷特號此時仍在追蹤第二架敵機。美軍的紀錄是這架米格在斯特雷特號擊落第一架米格後試圖返回北越本土,但斯特雷特號的發射架已完成裝填,並在米格進入海灘即將進入山區時發射了飛彈。斯特雷特號的雷達操作員確認這一發小獵犬和目標米格的訊號重和,隨後米格和飛彈同時從雷達屏幕上消失。由於當時能見度不佳,無法目擊觀測到這次擊落,因此美軍官方將這一戰果列為可能擊落。
當希格比號操舵能力恢復後,斯特雷特號掩護希格比號遠離戰區,但此時斯特雷特號的SPG-55火控雷達操作員隨後發現多個水面訊號,且其中一個訊號出現垂直訊號分離。這一情況通常出現在發射反艦飛彈的軍艦上,而SPG-55雷達依照設定的程序自動鎖定與水面目標分離的訊號。同時,斯特雷特號的電子作戰系統也截收到了被識別為反艦飛彈導引頭的電子訊號。
正常情況下,斯特雷特號必須用對空搜索雷達捕捉來襲飛彈,透過多次雷達掃描繪製航線並識別為敵方目標,然後NTDS系統才會將追蹤任務移交給SPG-55雷達。不過由於這次捕獲到目標的是火控雷達而非搜索雷達,斯特雷特號得以省略前述過程就直接發射兩枚小獵犬,斯特雷特號的艦橋瞭望員報告稱小獵犬飛入雲層後爆炸,隨後無論目視、電子戰設備或雷達都未再觀察到來襲飛彈。而斯特雷特號艦尾的MK-42艦砲也向雷達發現的2個水面訊號發射了高爆破片彈,隨後兩個訊號消失於雷達上。
![斯特雷特號於戰鬥結束後將他們的[戰果]標誌在艦橋旁,海軍野獸與戰鬥行動勳帶和海軍單位嘉獎。而3架米格21的標誌並非此次戰鬥甚至也不是斯特雷特號自己擊落的,而是該艦引導幽靈協助擊落的標誌。](https://resize-image.vocus.cc/resize?norotation=true&quality=80&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0b216f6b-141b-41aa-a60f-46de7f131ef3.jpg&width=740&sign=sFhsafxgXJf3EwmrmldUN0zrarQ_N3aNQYQ1Y9iW7ec)
斯特雷特號於戰鬥結束後將他們的[戰果]標誌在艦橋旁,海軍野獸與戰鬥行動勳帶和海軍單位嘉獎。而3架米格21的標誌並非此次戰鬥甚至也不是斯特雷特號自己擊落的,而是該艦引導幽靈協助擊落的標誌。
結束[交戰]後,斯特雷特號繼續護送希格比號前往蜆港。在峴港完成緊急搶修後,希格比號前往蘇比克灣AFDM-6浮動乾船塢進行完整維修。希格比號的整個後部得到修復,但由於沒有多餘砲塔可供替換,希格比號只能用幾段沉重的錨鏈平衡缺失砲塔造成的重量損失。不過後來美軍還是為其補上了後方砲塔。
在隨後幾天,美軍對洞海發動多次大規模報復性空襲。4月22日美軍終於發現並轟炸了B7野戰機場,當時有兩架米格17尚未離開,其中一架遭到擊傷,另一架則倖存下來並在轟炸結束後返回後方的嘉林機場。阮文貝在此次戰鬥中的座機紅色2047號活過了越戰並最終作為紀念碑保存至今,但阮文貝後來在5月6日的空戰中陣亡;黎春迪則正好相反,他的座機紅色2019號沒有影像紀錄顯示在戰後有出現,應該已經損失,但黎春迪活過了整場越戰,直到1998年才以上校階退役。

紅2047號米格17,機翼下方掛載著炸彈,就像當年阮文貝駕駛它衝向美軍軍艦時一樣
比對兩邊記錄可知,對希格比號的攻擊顯然是阮文貝的戰果,北越許多資料都宣稱黎春迪攻擊了俄克拉荷馬城號,但實際上是將該艦遭北越砲兵攻擊導致的傷害當成黎春迪的攻擊導致的,美軍完全沒記錄到黎春迪有發動任何攻擊。不過美軍的紀錄離譜程度要高得多,斯特雷特號宣稱的戰果是確認擊落一架米格17並疑似擊落另一架,還擊毀一枚SS-N-2反艦飛彈和兩艘魚雷艇;美國海軍官方比較保守,只確認了一架米格17的擊落;但事實上北越紀錄根本沒有提到除了兩架米格17外還有安排任何攻擊,正如前所說,蘇聯當時根本還沒提供任何飛彈快艇或反艦飛彈 - 畢竟如果有的話他們又怎麼可能讓米格17去冒險投彈,而北越海軍紀錄也沒提及當日有任何行動。
結果就是雙方都認為取得了勝利。北越自不必多說,兩架戰機兩名飛行員平安返航,並取得炸傷敵艦的戰果,也確實當之無愧。而美軍就比較搞笑了,因此以美軍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軍艦成功擊退了一次北越海空偕同攻擊並造成北越不小的損失,僅有一艘價值不高的老舊驅逐艦受了不算重的傷。
然而北越的作戰目標,即遏制美軍軍艦岸轟,也很難說是否有實現 - 雖然北越宣稱之後美軍在洞海的岸轟暫停了數周,且之後美軍也確實花了額外資源與時間對洞海進行報復性打擊,然而此處的岸轟任務執行與否其實也無關大局:主因是此時北越已經將戰場推進到廣治省,美軍主要岸轟任務自然也轉移到南越周邊海域,俄克拉荷馬城號在完成火炮維護後也加入對廣治省戰事的火力支援,北越空軍此前的攻擊對這裡的地面主戰場毫無影響。前述的因素加上B7機場暴露後不再安全,很可能也是北越沒有再安排任何後續類似行動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