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曾發過一篇貼文《椅仔姑 》,簡單介紹一項過去於中秋節進行的請靈儀式。為了分享這個不多人知道的傳統活動,我在網路上查閱許多資料,今天想就這篇小文來分享我對這些題材的觀察。
「觀(關)椅仔姑」、或稱「觀籃仔姑」這個請靈遊戲,廣泛流傳於台灣西部海線鄉鎮。雖然上篇文中我說過以中南部為主,其實北部的地方誌也留有文字記載。甚至不只在台灣,中國的福建、廣東等地也都有類似的活動。這儀式另外也叫「觀三姑」、或曰「關椅仔姑」,有日本學者透過萬華訪談耆老的田調表示,這是兩種被混淆的文化概念;「觀三姑」類似觀落陰,「關椅仔姑」只是回答問題的小遊戲,福建的地方文獻也支持「觀三姑」是觀落陰的說法。雖然活動因地方有分歧,且在各地方的請靈儀式與準備項目略有不同,不過關於活動的緣由故事大致上一樣;上一篇文我統整多方資料簡單介紹過,這裡就不再有太多贅述。這篇文著眼於這個儀式的請靈咒,來說說我看到些什麼。
請靈咒裡藏些什麼文化線索?
與儀式一樣,其「觀椅仔姑」的請靈咒,也是多方的文獻記載各不相同,不過所幸還算是在大同小異的範圍。由於因其年代、地方不一樣,所得紀錄的完整性也有差異,我就以收錄較完整的請靈咒為題材,來看看文字當中能有些什麼發現。取材來自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灣稻鄉出版社;「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節錄於簡齊儒老師撰寫的《關三姑》,內容也大致相同,我稍作整理如下。「椅仔姑、椅仔奴,請妳三姑來坐土;土土椅,繡蓮花、蓮花子,今年姑仔是幾歲?三歲三,穿白衫,黑領罩,白手巾仔繡腰包;腰包賴著錢,腰包錢足多,色褲滾青邊;也有花,也有粉,也有胭脂點嘴唇;也有檳榔心,荖藤葉,好食嘛分妳食,分妳三姑來就身。」
咒辭內容中,一開始就是請靈,接著在歌謠當中,可以看得出問事人透過歌謠,對這個早夭小姑娘的心疼與供奉。常言道:缺什麼就補什麼。早夭的小女孩什麼都缺,因此那個年代的人,將女孩子的生活必需品,或是女生會喜歡的東西,都會備齊放在請靈儀式上。而最主要的幾個項目,還寫進咒辭裡來獻給三姑。其中不但有衣裳、金錢,當然更要有花、椪粉(早年的粉底),以及胭脂(早年的口紅)。就算三姑辭世還小只有三歲,緬懷者還是會用自己的想像與價值幫她打扮。(如果是現代會不會把iPhone寫進去?)
請靈咒的最後幾句:也有檳榔心,荖藤葉,好食嘛分妳食,分妳三姑來就身。這幾句咒辭很有意思,裡面提到了檳榔心與荖藤葉(有的版本是檳榔青與荖藤葉)。檳榔在傳統上,是原住民族以及廣泛平埔族在祭儀當中重要的祭品,並延伸為招待貴賓的重要贈禮。而這項習俗也影響到了早期的漢人社會。記得小時候,我叔叔結婚時,或是家裡請人收割稻米,我爺爺皆會準備一大盤檳榔,藉以招待貴賓或是犒賞來幫忙助割的農人。家族裡沒有人吃檳榔,但是在這樣重大的慶儀中,檳榔似乎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誠敬表達。因此雖然椅仔姑還那麼小,緬懷祂的問事人仍在咒謠裡,藉由分食檳榔傳達莫大的誠意。
我所摘錄的這個咒語版本,算是最複雜的。雖然我懷疑這個小女孩玩的請靈遊戲,小孩子是否能記住這麼複雜的版本?不過因其編成唸謠來傳唱,也許稍長一些的女孩真能為這個民俗流傳下較完整的資料;反之可能也因為如此,許多文獻資料取得的口傳內容缺東漏西,不完整的版本也有許多。
以椅仔姑為元素的創作
雖然大部分的人對於椅仔姑這個降靈活動相對陌生,然而,這個故事卻多次成為民間戲曲、歌謠、甚至是現代影視、流行音樂的創作題材。
野台歌仔戲就有許多戲班子,將椅子姑的故事改編成戲曲來演繹;明華園歌仔劇團也曾經演出過這個戲碼;三立電視台的戲劇節目《戲說台灣》,曾經呈現過椅仔姑的故事;電影《馗降:粽邪2》,也有收錄椅仔姑的請靈儀式,作為劇情中的一個支線插曲。
相較於說書人、影視作品的呈現,多取材於椅仔姑故事裡的恐怖成分,歌謠的創作就慈悲了許多。一些傳統曲藝的創作者,是將請靈咒直接改編成為民間唸唱的歌謠,除了傳統的唸唱版本外,也有藝術歌曲、以及重金屬演唱的創作。下方三個連結,就分別是用「椅仔姑」為元素,所創作出截然不同的音樂形式。
唸唱:簡上仁老師的創作及演唱版本,歌詞來源即是請靈咒。
藝術歌曲:作曲為施國雄老師,演唱為陳桃小姐。歌詞題材亦為請靈咒,然而影片與椅仔姑的故事毫不相干,請勿被影片誤導了其故事的文化意涵。
白華 Efflore樂團的創作及演唱,性質融合黑金屬與死亡金屬,並在歌曲中加入銅鑼打擊樂,取材成分以椅仔姑的故事為主。
後記:
用兩篇小文,分享了「觀椅仔姑」這個流傳於早期民間社會的中秋節活動,為大家介紹其故事緣由,也簡單說了些相關的觀察,希望大家會喜歡。中秋節快到了,祝福大家中秋節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