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豐濱鄉有一條看似平凡的溪流,名叫 馬太鞍溪。
在過去,它是自然生態的寶庫,也是阿美族文化與記憶的重要載體。然而,最近這條溪卻成為了全台灣心頭上的痛。
🌱 馬太鞍溪的名字:眼淚匯聚之地「馬太鞍」在阿美族語中有「眼淚匯聚之地」的意涵。
相傳早期族人在遷徙與戰爭後,離開故土、失去親人,淚水滴落在這片土地,最終匯成溪流。
這不只是地名,更像是一首土地的詩,一段族群與自然緊緊交織的記憶。
🐟 阿美族智慧:巴拉告捕魚法
馬太鞍溪最有名的文化資產之一,是阿美族的傳統捕魚技術「巴拉告(Palakaw)」。
這種捕魚法不使用網具,也不會一次捕光魚群,而是用竹枝與石頭在溪中築起八卦形的漁場。
- 原理:讓魚順著水流游入中心後自然停留,族人再適量捕撈。
- 精神:捕魚不為一時之利,而是與自然共生,確保溪流生機永續。
這樣的智慧,曾讓馬太鞍溪成為生態與文化並存的典範。
如今,溪流雖受創,這份智慧仍是重建後最寶貴的資產。
🌧 這一次的災情:洪水撕裂的記憶
2025 年 9 月,強颱「樺加沙」帶來致災性雨勢,上游堰塞湖水位急速攀升,壩體開始溢流並出現缺口。
短短數小時,巨量泥流與洪水席捲而下,沖毀橋梁、衝破堤防、淹沒市區,光復鄉成了一片泥海。
- 目前已確認 17 人罹難、7 人失聯、93 人受傷。
- 數百戶居民流離失所,公共設施嚴重受損。
- 壩體仍存在「管湧」危機,若出現新的滲透崩塌,可能再次釀災。
這場災難,讓「眼淚匯聚之地」的名字,有了更沉重的意涵。
強颱「樺加沙」夾帶豪雨侵襲東台灣,馬太鞍溪上游因山體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在暴雨衝擊下水位暴漲,終於溢流、潰決,攜帶大量土石一路奔流。
這場無情的洪水,不僅吞噬了光復鄉的街道,更撕裂了許多家庭,讓這條溪流的故事被迫改寫
🤝 溫暖的手,從四面八方而來
在這場洪水中,我們看見了無數人站出來:
- 衛福部第一時間啟動賑災募款專戶,社會各界踴躍捐助。
- 救難隊伍日夜進出,搜尋失聯者、撤離居民。
- 許多志工冒著危險進入災區,協助分送物資、清理淤泥。
每一袋物資、每一次攙扶、每一聲「加油」,都成為溫暖的力量。
即使洪水奪走了土地,也奪不走人與人之間的牽絆。
🩹 重建的意義:讓土地重新呼吸
災後的馬太鞍溪,不只是物理上的重建,更需要文化與情感的療癒。
這條溪流曾記錄族群的生活、智慧與信仰,如今它的面貌被改變,
但文化不會被沖走,它仍深藏於土地之中,等待再次綻放。
未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
- 守護文化:保留傳統捕魚法與部落故事,讓溪流不只重建外貌,也重拾靈魂。
- 永續規劃:在重建工程中尊重自然,避免重蹈覆轍。
- 陪伴災民:從心靈到生活,給予他們一個安心的家。
🌈 溪流終將重生
馬太鞍溪曾經承載阿美族的智慧與土地的溫暖,如今被洪水重創,但這段歷史不會就此消失。
溪流會再次流動,族人會再次歌唱,土地也會在疼痛後慢慢療癒。
願逝者安息,願倖存者堅強,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這條溪流復甦的一部分。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每一滴眼淚,終將匯聚成重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