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哲維總鋪師》要上映,電影裡那種熱鬧又澎湃的台式辦桌氛圍,總讓人忍不住聯想到宜蘭。身為宜蘭人,我常常會在某個悠閒的午後,或是假期人潮湧進家鄉的時候,反而選擇往外開車,一個人往台北、新北的方向走。
不是為了什麼特別的行程。就只是單純地,想「隨便走走」。
這樣的心情,不是逃,而比較像是一種城市探險——沒有設定目的地,只靠一點直覺和一點肚子的聲音,讓自己慢慢地、自然地,被某個地方吸引。
像那次到了汐止,主幹道上盡是熟悉的連鎖招牌,看起來穩穩的、不會出錯。但我把 Google 地圖拉大了一點,轉進一條不太起眼的巷子,結果就在轉角遇到一間傳統的上海包子店。小小的店面,簡單得幾乎讓人錯過,但蒸籠裡的絲瓜小籠包、現煎的蔥油餅、熱騰騰的滷肉飯,再配一碗酸辣湯和一杯紅茶,組合起來竟意外地完美。不是什麼驚人華麗的滋味,但每一口都讓人覺得踏實、安心,甚至還有點驚喜。

這種驚喜,往往就藏在一個不起眼的轉角。
還有一次,是一家快炒店吸引了我。它也沒有特別的裝潢,只是巷弄裡某戶人家的騎樓改裝,簡單幾張桌椅,油煙味飄進鼻子,卻讓人莫名地有信任感。我點了一盤肉絲炒麵,那種「一定好吃」的預感,是因為看見老闆在鍋邊的動作乾淨俐落、眼神裡帶著某種熟練的節奏。這城市總是這樣,在一個不起眼的巷弄裡,就能撞見某個職人,用一輩子的功夫養家活口。當你坐下來、點一盤菜,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共享他的日常與堅持。
有時候,尋找的其實不只是「美食」,而是一種「熟悉感」。


我自己有個習慣,喜歡在不同的傳統麵店之間遊走。每家店都賣著類似的東西:乾麵、餛飩湯、油豆腐、滷蛋,還有永遠少不了的那碗貢丸湯。但奇妙的是,每一間店都能做出自己的味道。
麵的Q度、醬油膏的鹹香比例,還有蒜泥放得多不多——這些細節都藏著店家的性格。有的口味重、有的清爽;有的用的是老滷、有的靠的是豬油的香氣。小菜雖然簡單,但每一盤都是日復一日的積累。你吃的不是什麼創新料理,而是一種經年累月煮出來的生活感。
那種「明明吃過一百次,但還是想再試一次」的感覺,很像是在尋找某種微妙的歸屬感。不是要驚喜,而是想從熟悉的味道裡,嚐出一點點新的體會——就像每天都走同一條路,卻總能在轉角發現不同的光影。

內湖市場的經驗也是如此。有天只是隨意走走,看到一群上班族魚貫走進市場,我也跟著進去,像是誤闖某種城市的日常節奏。最後我坐在市場裡的一間小攤前,點了一盤豆干海帶和一碗味噌湯。食物簡單極了,但吃完竟有種說不上來的滿足。這種「莫名其妙就吃到一碗好東西」的經驗,反而成為記憶中最深刻的風景。


當然,也不是每次都要尋寶。有時候,也只是單純進了間百來元的小火鍋店。那天外頭下著雨,我一進店,熱氣撲面而來。坐下後,點了一鍋傳統沙茶湯底,味道不見得驚人,卻有一種熟悉的安穩。特別是在台北這樣快節奏的城市裡,吃到一份「不用太費心、也很好吃」的東西,會讓人特別踏實。


或許這就是城市探險的美好之處:
你從來不知道,下一個轉角會遇見什麼。
可能是一碗剛出鍋的乾麵、一塊滷得入味的豆干,或是一位正在專注料理、全神貫注的師傅。而你,只需要跟著直覺、帶著空一點的肚子,轉個彎,就能遇見一份熱騰騰的料理,也遇見另一種過生活的方式。


在這樣的城市裡,當你坐下來、吃一口飯,其實也正在讓自己慢慢地被今天填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