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對我這過小日子的人來說,也算是波瀾壯闊的一年:兒子步入婚姻,我和勞倫斯換了個小房子住。
換小房子住的想法,其實是從孩子們陸續離家念書或就業後就開始有了。如此斷斷續續看房也有三、四年了。但隨著大兒子於初夏完成人生大事,我才驚覺人生四季的遞嬗真是一刻也不等人啊!
至於新家地點,想到勞倫斯做牛做馬一生,慈悲頓生,於是考慮找個離他上班不遠的區域,好讓他在離退休指日可待的年月中,有機會享受走路去上班,中午可以回家吃飯的幸福。
現實總是骨感,這幾年,美國房屋市場呈現沒人想賣,買的人也觀望,很多地區房價竟仍緩步上漲的奇怪現象。當然不是沒原因,當下高利率的環境讓原來持有低利貸款的房主惜售,不確定的經濟前景讓買房的人益發猶豫保守。有分析說,高房價區成交量依然活絡,大部份有實際需求的中產階級,面對選擇不多,房貸利率雷打不動的景況,只能徒呼天亡中產。
在我們看了少說也上百棟房子之後,我和勞倫斯呈現兩極化的看房症候群:他越看越來勁,我則越看越煩悶。倆人在前往看房的路上,總是各懐心事,同車異夢。他覺得看房子像探險,可能撿到寶,我則覺得浪費時間,因為房子越看越貴。
從台灣探親回美不久的一個週末,我可以感覺到勞倫斯又想去看房了,而我意興闌珊。終究感性勝過理性,我接受了他編造的「剛好可以順路經過一棟open house」的理由,在炎熱的夏日午後,不抱希望地出門尋覓未來家園。
那一帶的房子特色是老破小,只是房源釋出不多,價錢一直降不下來,但離勞倫斯工作地點非常近。我下了車無精打采地朝著街旁有賣屋立牌的房子走去,街區老樹林立。掩映在樹蔭後,-棟小小的,外牆漆成鼠尾草綠(sage green),帶點都鐸風格(Tudor style)的小房子出現在我眼前,我楞了一下。
由於這一帶都是高齡房屋(很多是二戰前蓋的),所以我早已做足了心理準備。但出乎預料,屋況看來不錯,感覺得出女主人對居住品質的要求。即便屋頂不高,客廳有個大落地窗面向前院,可以讓早上的光線從前院大樹透射進來。廚房一側有個小餐室(Nook), 非常小巧可愛。而當我從廚房的後門窗往後院望去,看到院落內寧靜溫柔的景致和那棵地老天荒般的大樹,竟忍不住起心動念:我願意為這院子買這棟房子,如果價錢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的話。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