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10.03
**美股創高與政府關門影響**
*美股在10月第二個交易日三大指數齊創歷史新高,市場反而因政府關門問題拉高了降息預期,流動性提升推升股市。*Poly Market民調顯示,市場預估關門可能持續到10月15日以後,時間愈長反而愈增加降息預期,帶動資本市場上漲。
*川普趁機宣佈將裁減聯邦預算,甚至希望把關門期間的裁員視為永久措施,並將責任推給民主黨,強調是被迫精簡政府。
**兩黨對立與政策爭議
*民主黨堅持延續ACA平價醫療法案補貼,否則60歲以上或收入8.2萬美元的家庭保費可能暴增200%至300%,這會衝擊偏鄉與共和黨選區。
*對民主黨來說,補貼既能爭取選票也能保障民生,並非川普的利空。川普則態度強硬,拒絕在此時增加福利支出。
*民調顯示,選民多數將關門責任歸咎於川普與共和黨,儘管川普支持者可能低估了表態,整體輿論仍不利於共和黨。
**數據公佈與統計疑慮
*關門導致非農就業數據確定停擺,市場只能依賴ADP小非農,但其準確性有限,恐造成統計失真。
*後續CPI與通膨數據也可能延遲或失真,聯準會可能被迫依靠揣測進行政策判斷。
*BLS長期經費不足、局長離職、職位空缺率高,數據收集本就不穩定,民間招聘網站數據早已顯示職缺下滑。
**股市與勞動市場脫鉤
*過往職缺數與股市呈正相關,但自2022年底ChatGPT問世後,標普500持續創高,職缺卻一路下滑。
*顯示資本市場漲勢不再依賴勞動力市場,AI驅動的生產力提升成為核心,哪怕失業上升,GDP仍可能成長。
*類似工業革命的過程,失業增加但總體產出提升,股市表現與傳統就業數據已出現結構性分離。
**民調與政治影響
*調查顯示,32%選民怪罪川普,27%歸咎國會共和黨,34%指責民主黨。
*紐約時報民調則顯示僅27%認為民主黨該負責,整體觀感偏向川普與共和黨需負較多責任。
*輿論分歧下,民主黨要求延續補貼並不極端,而川普則以改革為由堅拒妥協。
**聯準會與獨立性
*最高法院裁定川普不得立即解職聯準會理事麗莎·庫克,案件延後至2026年1月,保障央行獨立性。
*這意味川普短期內無法借由人事掌控來影響降息步調,FOMC仍維持緩步降息的態度。
*川普在內政因預算卡關受限,未來施政可能稍微收斂,以免影響選情。
**美股表現與投資心態
*美股昨日延續樂觀氛圍,道瓊+78點(0.17%)至46,519點,標普+4點(0.06%)至6,715點,納指+88點(0.39%)至22,844點,費半+126點(1.94%)至6,626點。
*費半自4月以來從3,000多點漲到6,000多點,近乎翻倍,每次大跌其實都是買點。投資不宜隨波逐流,避免因情緒頻繁操作。大跌應考慮加碼,大漲則可保守應對。
*單月的劇烈波動,從長週期來看僅是小浪潮。投資最忌諱的是:不停翻動部位、空手觀望不敢進場、追陌生股、對熟悉股卻猶豫不決。
**人生隱喻與投資循環
*人生的困境與投資相似,高潮與低潮總會交替。
*投資人應理解循環本質,接受波動,並期待下一次睡公園時仍能陪伴度過。
*好股票通常基期與本益比都高,就像「好男人」在市場上不流通,能買到的往往是次級市場。牛市時,高估值不一定是壞事,但需理解背後的風險與機會。
**AI與美股估值焦點
*AI仍是市場資金核心。OpenAI近期員工股權轉讓,使公司估值達到5,000億美元,超越馬斯克的SpaceX(4,000億),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新創。其他排名包括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2,200億)等。
*AI狂潮推升晶片股市值單日增加約2,000億美元,美股半導體板塊漲勢最亮眼。從4月以來,半導體指數平均漲幅70~80%,全年漲幅達40%。
**特斯拉案例與競爭壓力
*特斯拉第三季交車49.7萬輛,年增7.4%,高於預期43萬輛,帶動股價一度大漲3.5%,但隨後回落。市場擔心需求疑慮與補貼效應消退。
*特斯拉估值居七巨頭之首,本益比逾百倍,顯示市場對自駕車與機器人(Optimus)的高度期待,但高估值同時帶來風險。
*中國車企在歐洲市佔快速提升,8月市佔9.8%,年增率達89%,比亞迪成長114%,小鵬+62%,極氪+188%。即使面對高額關稅,仍表現亮眼。這對特斯拉形成強勁競爭壓力。
**美中談判與川習會背景**
*川普與習近平預計在10月底至11月初於韓國APEC峰會期間會面,美中有望在11/10達成貿易休戰。
*談判重點包括農產品採購,尤其是大豆,美方考慮重啟2020年第一階段協議。
*川普任內中國履行承諾大量採購,但拜登任期內缺乏要求,中國轉向巴西採購,導致美國出口下降。
*美方現希望中國減少自巴西進口,改由美國供應。
**大豆與農產品議題
*中國自1995年以來大豆進口市場快速擴張。
*2010年前美國與巴西競爭激烈,2018年貿易戰後美國出口大跌,2020年因協議稍有回升,但拜登上台後再度停滯。
*目前中國幾乎由巴西取代美國成為最大供應國,談判關鍵在於是否恢復美國進口。
**台灣因素與政治角力
*外媒如《紐約時報》、《彭博》指出,中方將台獨議題 作為觀察美方立場的訊號。
*美方近月對台態度有所游移,談判過程可能涉及台灣問題。
**海底電纜安全與風險
*全球99%的跨國網路通訊仰賴海底電纜,支撐AI運算、軍事協調與每日超過10兆美元的金融交易。
*台灣今年發生中國貨輪宏泰58號斷纜事件,法院判船長3年徒刑,屬首次判刑案例。
*台灣每年約有7–8起海纜事故,北京稱為意外,但外界懷疑蓄意破壞。
*隨著台灣、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大規模建設資料中心,電纜安全成為美中談判潛在爭點。
**AI科技競爭與合作
*中國以舉國體制發展AI,將資源投入新經濟產業,AI、新能源、醫療、新材料已占經濟1/3。
*中國雖落後美國,但擁有完整產業鏈,從晶片設計、製造、先進封裝到大模型皆可自給。
*代表企業包括阿里、百度、騰訊、華為、字節跳動,以及科大訊飛、商湯、360與DeepSeek等。
*美國持續出口管制,但中國建立替代方案,雖整體不如美國,仍具完整鏈條。
**NVIDIA與華為競爭
*輝達在中國AI加速器市占率54.4%,華為僅27.9%,AMD僅3.9%。
*儘管中國積極推動國產晶片,仍需與輝達合作,尤其在B100/B200/B300新晶片領先下。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期遭美國鷹派挑戰,未來合作可能有變數。
**AI模型與使用體驗差距
*2024年初,中國AI模型測試分數約1100,美國超過1200,但差距近來縮小。
*中國AI應用在智慧家居普及率甚至高於美國。
*未來比拼重點在使用體驗與生態習慣,而非單純技術。
*整體來看,美中談判不僅圍繞農產品,還涉及台灣議題、海底電纜安全、AI科技與半導體供應鏈,呈現「競合並存」局面。
**Meta啟動AI廣告化與隱私爭議
*Meta宣布將利用用戶與Meta AI的對話內容,用於廣告投放與個人化推薦,12月16日起生效。
*雖不會蒐集Messenger等端對端加密內容,但與AI的互動將被使用,可能導致用戶隱私疑慮,例如詢問私密問題後被推送相關廣告。
*祖克柏強調只限於AI互動,卻引發市場對「AI搜尋摘要是否會被廣告模式滲透」的關注。
**AI基礎設施與合作擴展**
*Meta與CoreWeave簽下142億美元長期合約,合作至2031年,可延長至2032年,凸顯算力需求。
*Meta同時導入輝達最新GB300系統,消息帶動CoreWeave股價一度大漲15%。
*其他AI終端應用逐漸落地,硬體觀察點落在特斯拉,軟體則有法律AI新創崛起。
**AI法律助理新創發展
*美國公司If完成1.03億美元融資,估值達10億美元,專注於法律助理AI。
*應用包括案件整理、數據收集、文書起草,對效率和勝率要求高的律師群體接受度高。
*若律師廣泛採用,將快速推動AI在法律產業滲透。
**AI濫用風險與監管措施
*AI問必答但答案未必正確,甚至可能誤導。
*近期美國一名青少年輕生事件後,OpenAI宣布為ChatGPT推出家長監控功能。
*功能包含限制青少年使用模式,偵測心理困境時即時通知家長,透過簡訊或App提醒,甚至人工審查員可直接聯繫家長。
**資料中心與能源需求激增
*美國營建支出顯示辦公大樓投資持續下滑,電力設備投資則不斷攀升。
*資料中心建置量已超過辦公室,耗電需求急速上升,伺服器冷卻要求更嚴苛。
*2025年美國電價平均漲幅接近110%,東北部五年翻倍,其他州如維吉尼亞、愛荷華、內華達漲幅15–39%。
*能源價格飆升恐使家庭成最大受害者,企業則更依賴廉價電力來源。
**晶片戰爭再版與半導體博弈
*《晶片戰爭》新版加入兩章:一是AI時代與台灣關鍵角色,二是作者致台灣讀者的親筆信。
*書中回顧2008日本、2016–17英特爾、2020–21三星的產業退場,反映半導體十年一變局。
*台灣半導體崛起靠政府支持、張忠謀與華裔人才回流,以及國際技術授權。
*美國透過實體清單、出口管制法規,逐步封鎖中國高階產能。
*民主與集權體制在補貼政策上的差異,加劇各國半導體競逐,美國以關稅施壓,中國則大舉補貼。
*台積電與台灣處於地緣政治兩難,顯示晶片戰爭不僅是技術競賽,也是制度與資源的對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