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10.02
**市場與AI題材
*費半在輝達創高帶動下走強,市場並傳出Intel與AMD可能合作的消息,舊聞新炒強化AI利多循環。*焦點在於半導體榮景是剛起步還是已足以對沖景氣下行,產業是否呈現極化與資本市場是否只需聚焦AI趨勢。
**美國政府關門脈絡與政策節奏
*政府機構陸續關門,AIT宣告社群僅發佈緊急安全資訊,行政效率與政策推進(如行政命令、關稅)可能放慢。
*市場揣測若停擺時間拉長,經濟動能轉弱、降息空間加大,形成股債同漲的敘事。
**美元與匯率變化
*美元指數連跌4–5日至一周低點,風險資產未同步受壓。
*日圓觸及兩周新高,顯示避險資金部分回流。
**債券與避險需求
*10年期美債多頭加碼未止,資產管理機構淨多單攀升、對沖基金淨空單增加,形成明顯對作。
*在降息預期未全面打開前,美債區間盤整為主,但「經濟轉弱→降息預期升溫」的交易邏輯支撐債市情緒。
**黃金走勢與央行配置
*黃金隨避險情緒與費半齊漲,創高至約3,862,過去回檔連季線都未有效跌破,強勢明顯。
*買盤邏輯包含:美債供給擴大與疑慮升溫、黃金供給有限、對聯準會獨立性的擔心與地緣格局變動。
*多國央行增持:如波蘭約+89.5公噸、印度+72公噸、中國+44公噸,帶動黃金占外匯儲備比重提升。
**製造業景氣指標解讀
*ISM製造業PMI自48.7升至49.1,仍在收縮區但收縮趨緩;Markit PMI約在50,呈擴張訊號,兩者分歧。
*成長集中於石油煤製品、金屬、紡織等基礎製造,電子、木製品、電機設備、交通工具等11項領域多仍萎縮,結構性分化明顯。
**數據發布與失真風險
*因政府關門,官方數據(如非農、CPI)可能延後或缺席,需更多依賴民間機構資料(如ISM)。
*短期內資料可得性下降與口徑差異,提升對經濟判讀的失真風險。
**就業與勞動市場訊號
*ADP 9月私人部門就業意外減少約3.2萬,顯示勞動市場鬆動加劇。
*此前非農修正轉弱,若停擺延續,10月勞動數據或更差,但市場可能以「弱數據→更寬鬆」加深降息想像。
**資產價格邏輯與情緒機制
*「經濟放緩→降息機率升→股債同漲」成為主流敘事,但同一訊息在情緒轉折時亦可能被詮釋為利空。
*自2022年底以來的部位變化顯示長線資金逢弱布局債券與黃金,順勢承接政策與流動性循環。
**投資與風險觀察重點
*留意政府停擺時程與政策節奏、官方數據缺口下民間指標的重要性提升。
*追蹤半導體基本面與產業極化是否持續,以及AI利多對大盤與非AI族群的擴散或擠壓效應。
*關注美元走勢、日圓與黃金的避險溫度計,及美債多空部位對作的擴大或收斂對利率與風險偏好的影響。
**臺灣PMI與股市脫節現象
*臺灣9月製造業PMI雖回升,但僅48.3,連續四個月處於緊縮。依照歷史經驗,PMI跌破50通常意味股市低點,但這一輪卻例外,股價不僅未跌反而創高。
*部分觀點認為,PMI低於50就是低基期的買點,等到PMI回升至52、53時,股價必然比現在更高,符合景氣思維的前瞻性判斷。
*另一觀點則強調等待景氣築底,等PMI重新站上50,才意味新一輪週期啟動,屆時由藍燈到紅燈的報酬才更豐厚。
**領先指標與景氣悲觀情緒
*目前新增訂單指數約47,原物料價格59.5,人力雇傭49.6,尚可接受,但未來六個月展望僅39.6,極度悲觀。
*台經院製造業景氣燈號已連續四顆藍燈,屬於深度衰退。科技產品接單加上關稅衝擊,使非AI科技出口全面收縮。
*雖然出口總值仍有支撐,但領先指標與企業預期顯示悲觀氛圍,股市與實體經濟脫節的情況相當明顯。
**勞動市場壓力與產業受創
*勞動部最新數據顯示,減班休息企業398家、8,505人,創一年半新高,且大多為中小企業。
*汽車零組件因關稅25%受創尤重,相較日韓僅15%,台灣廠商明顯劣勢。其他受影響行業包含運輸設備、工具機、自行車等,製造業重災區持續擴大。
**台美談判與關稅焦點
*近期談判爭議聚焦於「晶片產能五五分」傳言。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強調,這是美方單方面想法,台灣未曾承諾,重點在於投資與供應鏈合作。
*談判三大重點包括:避免最惠國待遇(MFN)疊加關稅、爭取美國關稅優惠、推動供應鏈合作。
*市場普遍認為,美方藉放話施壓,盧特尼克的說法被質疑是談判手段,股價反映支持台灣官方立場。
**俄羅斯石腦油爭議與制裁風險
*金融時報報導,台灣成為俄羅斯石腦油最大買家,上半年進口190萬噸、13億美元,是烏俄戰事前的6倍。
*主因是台塑麥寮煉油廠大量採購,佔比從2021年的9%升至2025年的85–90%。此舉可能引發美方制裁風險,被用作談判籌碼。
*台塑回應數據被誇大,並強調採購符合國際規範,但市場仍憂心是否被扣上資助俄羅斯戰爭經濟的帽子。
**台灣的晶片外交籌碼
*台灣晶片具戰略價值,已展現外交槓桿效應,例如限制對南非晶片出口迫使對方讓步。
*雖然對美方強硬難度較高,但仍可利用晶片優勢在談判中增加籌碼。
**美方短期弱勢與台灣機會
*美國因政府停擺,部分貿易代表處人員無薪假或心不在焉,台灣此時若能回收一些籌碼,將有助談判。
*整體而言,股市表現與景氣數據出現脫節,景氣面悲觀但股價仍強,反映權值股與談判消息的影響。
**H1B改革與半導體人才缺口
*美國H1B簽證改革(含新增10萬美元費用與F1學生簽證4年限期)引發半導體產業反彈,業者向羅特尼克與川普建議放寬F1期限、下修H1B費用以填補缺口。
*美國半導體協會估計至2030年大量晶圓廠完工,約有6.7萬個相關職缺難以就位;本土人才供給短期難以滿足,須依賴碩博士留學生與H1B。
*產業趁政府停擺時積極尋求與白宮談條件,以加速人才政策調整。
**東南亞(新馬)成為替代布局
*新加坡不受此次H1B費用限制(採H1B1特殊簽證),加上地緣政治相對中立,使其與馬來西亞成為非中非台的新據點。
*微軟、Google、Amazon、字節跳動等在新馬大量建置資料中心,推升當地房價與地價,形成AI基礎設施群聚。
*台廠(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與多家美系半導體廠同步強化在新馬的投資與IC/資料中心供應鏈,帶動馬來西亞短期經濟起飛跡象。
*在中國設廠受政策與地緣風險限制,台灣設廠亦有談判與地緣風險考量,新馬因此受青睞。
**美系供應鏈重組與Intel動向
*市場傳出Intel將替AMD代工,若成局,代表政策面同時追求:降低對台灣先進製程依賴、扶持東南亞節點、並將美國本土訂單留在本土廠商體系。
*Intel被形容為奉旨乞討,對各公司以政策與供應鏈名義索求股權或資金支持;
AMD與Intel由昔日宿敵轉向策略合作,被視為政策驅動下的產業重組。
**市場解讀與交易氣氛
*美股呈現sell the news味道,AI榮景由不斷釋出的政策與產業新聞推動預期;即便未見蘇姿丰與川普直接會面,消息面仍持續發酵,支撐市場想像。
*整體脈絡:以人才政策(H1B/F1)疏通供給、以地緣重新配置產能(新馬+美國本土)、以消息面維繫AI投資情緒,形成政策—供應鏈—市場的共振。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與半導體推動
*道瓊創下新高,收46,441點(+0.09%);標普收6,711點(+0.34%);納指收22,755點(+0.42%);費半最亮眼,收6,500點(+2.05%)。
*費半強勢來自台積電ADR(+3.29%)與Intel領漲,台股預期獲顯著帶動。
*AI股票貢獻大部分漲幅,帶動資料中心耗電與電價上升。
**AI基建投資與資金壓力
*摩根士丹利估計2028年前AI基建需約3兆美元資金,市場現金流僅能支應1.4兆,其餘1.5兆需靠舉債或私募信貸填補。
*市場周期性出現恐慌,質疑巨額投資能否回本,但又認為投資不足風險大於過度投資,情緒反覆震盪。
*中國DeepSeek引發競爭憂慮,Oracle與OpenAI簽下3,000億美元大單再度提振市場,形成“無限金錢循環”。
*AI投資雖短期收入有限,但市場透過喊單效應持續推升股價。
**估值水準與泡沫疑慮
*標普500本益比接近2000年網路泡沫與2020年疫情高點,市場估值過快流入。
*現階段AI確實帶來生產力提升,但股價需謹慎,不宜大幅加碼重倉。
*Oracle雲基建預估2030年達1,400億美元,五年成長14倍,支持估值合理性。
*不過資金缺口龐大,需靠低利率環境支持舉債,否則股市繁榮與信貸緊縮將出現脫鉤。
**不同觀點下的投資解讀
*Tom Lee等大多頭認為輝達前瞻本益比僅26.6倍,低於沃爾瑪(34倍)、Costco(47倍),相對便宜,AI股仍有空間。
*另一派強調即使AI題材火熱,也應注意估值與週期,不宜情緒化追高或恐慌殺低。
*投資人應回歸紀律,避免FOMO心態,漲跌都需依循既有投資邏輯。
**投資心態與休整建議
*市場如潮水,長牛急熊屬常態,不必每刻出手。
*短期若行情高漲,可選擇休息、配置黃金、債券或新台幣避險,績效亦不差。
*生活比喻:不懂休息的人等於會上班的豬,提醒投資人需懂得調整心情。
**景氣週期與AI榮景觀察
*目前已歷經第三個庫存週期,各輪表現因產品結構不同而異。
*本輪觀察重點在於AI榮景如何影響景氣周期與台股行情。
*台北股市昨日上漲432點至26,415點,台積電收1,360元顯著領漲。
*整體來看,股市與PMI數據呈現脫鉤,但市場焦點仍在AI利多是否能持續支撐投資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