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個數據值得大家注意:根據報導,目前約有62%的美國家庭持有股票。這個比例看似代表全民理財意識的提升,但若從歷史角度來看,卻未必是好消息。因為每當股票持有率攀升至高點時,往往正是市場接近週期頂峰的時刻。
上一次達到62%,是在2007年金融海嘯爆發前夕。
我不會預測市場明天漲跌,也不認為市場明天就會崩盤。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你支付的價格越高,潛在風險就越大,未來實質報酬率也越低。這是數學上機率分配的移動能看得出來的客觀事實!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股災:價值投資人翹首以盼的機會】
華爾街日報統計,目前標普大盤的本益比(PE)來到40.89倍,若往前追溯,納斯達克上一次以相近估值交易,是在1998年網路泡沫前夕。當時指數短短兩年(1998~2000)漲了300%,隨後兩年下跌80%。對於之前沒上車,但在1998年牛市週期期間才跟風重押成長股的投資人來說,真正等到名義總報酬回正,已經是十多年以後。
這便是「極度高估」下買入的殘酷風險。
然而,從中期來看,風險並非來自市場下跌本身,而是來自錯誤的時間點拋售。很多人將暫時性的虧損「永久化」,這才是最致命的錯誤。假設現在我們真處於長期牛市的後段,不代表牛市明天就會結束,甚至可能再延續1~2年;以日經指數來說,1989年時的極端估值水準約為60~70倍PE。如果真走到那個位置,標普還有機會再翻倍。但隨後的熊市也將更為猛烈,這時候你反而會看到一個世紀難遇的機會,以超低價格撿進最優質的資產,為未來財富打下爆炸性的基礎!
市場是有週期性的,牛熊交替,衰退遲早會來。你不可能期望永遠上漲而不回調。
對價值投資者而言,衰退越劇烈,機會越值得期待。
歷史已經不只一次證明,最大的報酬往往出現在最慘烈的下跌之後。
【基本面:透過投資翻轉人生的關鍵】
70年代初期的「Nifty Fifty」就是活生生的教材。當時這些被視為「買了永遠不用賣」的大藍籌,每年增長率超過20%,就像今天的七大科技巨頭一樣,被視為無堅不摧。但樹不可能長到天上,當主要業務觸頂、沒有第二增長曲線,再疊加宏觀環境轉折,股價自然崩塌。當年的漂亮五十,許多股價在兩年內跌掉70%、80%,甚至90%。市盈率更是從50倍以上跌到個位數。
這裡關鍵不在於「股災必然讓股票歸零」,而是要懂得分辨哪些公司只是短期估值修正,哪些是真的基本面惡化、無法回頭。
當時的P&G、可口可樂、嬌生依然是優秀企業,只有少數人,比如巴菲特,能在恐懼氛圍中逆勢大量加碼,創造驚人的長期回報。這正是價值投資的精髓所在。
真正的危險,不是市場波動,而是你沒有一套清晰的檢視方法。
當公司進入成熟期卻遲遲無法找到第二增長曲線,甚至既有的成熟業務開始受到市場新興競爭者顛覆性創新的競爭,這是典型的「基本面轉差」信號,也是價值投資者唯一該考慮出售的時刻。這種變化往往需要好幾年才會顯現,時間其實相當充裕,前提是你願意持續追蹤與分析這些公司。
每年review公司的年度財報做量化基本面分析其實不難,看看數字而已,但數字變化的原因及市場的長期趨勢會是你所需要知道的,這便屬於質化分析的一環,也就是分析單純從數字看不出來的因子;如果沒有時間自行深入長期研究公司的質化基本面,就交給MKP吧。連投資大師Will-黃士豪老師這樣的專業投資人也有訂閱,原因很簡單:在這裡,身為濾波器的Mark,已幫您過濾掉市場雜訊,讓你不會被其干擾,而是得到最純粹、最深入的公司質性分析。有些極度業內、深入卻又淺出的解析視角,甚至主流媒體也不會提到。
並且Mark本身師承黃師傅-Will,也是GoodWhale社群的金融教育志工,之前也曾擔任過GW多場課程的助教,因此各位絕不用擔心MKP的內容會與價值投資有所衝突;更甚者,Mark希望藉由本報的分析,讓非科技業從業人員,在投資科技股上,都能具備自身的判斷能力與背景知識!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歷史不會重演,但它總有韻律。從「漂亮五十」、到「網路泡沫」、到「金融海嘯」,每一次市場過度高估後,最終都要付出代價。問題不是「會不會崩」,而是「你準備好了嗎?」
當下一次週期性轉折來臨,你是跟著群眾恐慌拋售,還是冷靜撿拾便宜的優質資產、甚至把握期權的最佳操作機會,這將會決定你未來十年與普通人的財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