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NVIDIA 與英特爾宣布合作的消息,在市場引發強烈反應,表面上看起來是「兩大晶片巨頭攜手」,實際上背後有更深的戰略意涵。
輝達的核心競爭力一直是 GPU,在 AI、深度學習與高效能運算的浪潮下,GPU 幾乎成為不可取代的標準加速器。
然而,隨著運算場景多樣化,單靠 GPU 難以完全吃下整個市場,輝達必須進一步伸手到 CPU 領域,才能鞏固在資料中心與個人電腦市場的地位;這也是為何這次合作的重點,會放在「資料中心專用的CPU」與「個人電腦整合GPU+CPU架構的系統單晶片(SoC)」兩條路線上。
對資料中心來說,NVIDIA 需要一款與 GPU 深度整合的伺服器級CPU,才能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否則當超大規模客戶想採購全方位平台時,AMD 的 EPYC 搭配自家 GPU,甚至 ARM 陣營的替代方案,都可能瓜分掉輝達的市佔率。
至於個人電腦市場,NVIDIA 若能透過聯手英特爾,設計出同時包含 CPU 與 GPU 的單晶片架構,將可能帶來顛覆性創新!
為何這麼說?
傳統上 CPU 負責少量但複雜的運算,GPU 則處理大量相對單純且平行化的任務,若能在單一 SoC(System on Chip)上完成協同運算,效率與能耗表現都可能大幅超越現有產品,甚至打破長期以來由Intel 與 AMD 主導的CPU處理器市場。
也因此,9 月 18 日市場消息一出,AMD 股價應聲下跌,反映投資人對未來競爭格局的重新定價。不過,從投資角度來看,AMD的下跌反而可能是一個短期買入的機會——對還沒建倉的人而言,市場的過度反應往往就是最好的切入點。
至於為什麼AMD仍值得持有?其在整個IC設計產業中又與其他競爭對手處在什麼相對位置?前幾期的MKP已有上千字的詳盡分析,礙於篇幅,同樣的分析,此處便不再贅述。煩請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可再回頭翻閱先前的文章。
更有趣的是,這次合作的形式,並不一定是大家想像中的「英特爾代工輝達設計」。
市場對英特爾製程可靠度與良率的疑慮從未消失,相信黃仁勳也對此深諳。
有一句話叫:醉翁之意不在酒
Mark合理推測,輝達事實上應不會將最核心產品完全交給 Intel 代工,否則雙方 CEO 也不會特別公開強調「台積電仍然是重要的生產夥伴」。
因此更合理的推測是:身為IDM(註一)的英特爾,本身就有IC design能力,尤其CPU又是其老本行,因此輝達看中的實際上應是英特爾在IC設計層面參與的合作,特別是架構創新或GPU融合CPU技術的部分,而設計完成的產品,真正的大量生產,尤其是生產難度高的系統單晶片SoC (註二),依舊會仰賴台積電先進製程!
這樣的分工,既能讓 NVIDIA 強化 CPU 產品線,又能讓 Intel 從設計端切入 AI 時代的新架構,至於英特爾能不能靠這一役擺脫連年虧損、轉型成為高毛利的設計公司,仍有待後續觀察。
畢竟從過去幾年的表現來看,英特爾無論在營收增長、生產技術還是資本效率上,都不算是質性與量性俱佳的標的,投資人要買Intel,本質上還是賭它「能不能靠這波利好鹹魚翻身」。
相較之下,NVIDIA 的安全係數就高得多,它已經用實績證明自己是 AI 時代的「軍火商」(或有一個比喻是淘金熱時的賣鏟人),未來五年的基本面與獲利能見度相對清晰。
換言之,如果你願意承擔風險、想撿便宜,可以考慮 Intel 作為一種相對風險較高但可能有望漲一波的選擇;但如果你追求穩健,直接買 NVDA 可能才是最合理的長線配置。
市場正在重新評估 CPU+GPU 整合的價值鏈,這一次,NVIDIA 顯然是市場上實際握有主動權的一方。
AMD文章傳送門
〖註一〗
整合元件製造廠(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指一家包辦積體電路(IC)設計、製造和銷售的半導體公司。
〖註二〗
SoC的生產難度很高,主要體現在設計複雜性高、製造門檻高、良率控制難度大、散熱與功耗問題、以及所需的高階人才與資源需求。由於SoC高度整合多種功能單元,設計開發週期長、測試嚴謹,且需要先進的製程技術和封裝技術來克服整合所帶來的散熱與效能挑戰,使得其生產難度遠高於傳統的單一功能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