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永恆」是時間無法帶走的情感,「經典」則是被時光驗證後仍能打動人心的美好。
中秋節前一晚,國家音樂廳的燈光柔和而沉靜,在《鄧麗君 永恆與經典》三十週年音樂會開場前,看著當日的曲目單,心中浮現一個念頭——流行,若能穿越三十年,是否就成了經典?若能在不同時代仍喚起共鳴,或許,就接近了永恆。
李哲藝老師在導聆時說:「這是一場沒有歌手演唱的音樂會,因為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歌聲,是獨一無二的——就像鄧小姐,是永恆且無法取代的經典。」這句話成了整場音樂會的注腳。無論是古典詩詞的韻味,還是風情萬種的旋律,當音樂響起,每個人都在心底哼唱著屬於自己的那一段記憶。那份溫柔與懷念,在灣聲樂團細膩的音樂引領下,於心中綿延不絕。
以往,這些熟悉的旋律——〈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來〉——或許從未想過能登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然而,時間是一位偉大的編曲者。它讓流行經得起歲月的考驗,也讓旋律成為文化的印記。三十年後,我們終於在最嚴謹的古典音樂殿堂裡,以最專業的方式向鄧麗君致敬。流行不再輕盈,而是被重新詮釋為一種經典;而經典,因被一代代人記得,而終於成為永恆。
特別動人的是那段【金色年代】小提琴協奏曲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一生(何日君再來)
第二樂章:愛情(月亮代表我的心)
第三樂章:未來(我只在乎你)
音色清亮,情感細膩,彷彿在訴說一段跨越語言與時代的愛。李哲藝老師的重新創作更令人敬佩——那是一種「讓世界聽見」的用心,將熟悉的旋律轉化為有深度與質感的音樂語言。這份堅持與創意,讓人深深感受到他與團隊對音樂的敬意與信念。
當晚,李哲藝老師在舞台上,彈奏豎琴,也以詩的語調導聆。他談詩詞,談鄧麗君咬字與呼吸間的韻味,談她以多國語言演唱的天分與情感流動。那些細節,是音樂的靈魂,也是時間留給她最動人的印記。「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也如旋律,有起有伏。正因為有這樣的曲線,才顯得美、顯得動人。
開場前見到李老師時,他神情略顯疲憊。黃少華副董事長告訴我,下午音樂家們才剛完成另一場音樂會,短短一小時後又要投入完全不同曲目的演出。
然而,當晚台上的演出看不見一絲倦意。全體音樂家以最飽滿的能量與最細膩的技巧,完成了一場近乎完美的音樂饗宴。那份專注與投入,令人感佩。
從〈小城故事〉的第一個音符開始,到〈夜來香〉的安可曲結束,全場氣氛溫柔而熱烈。當最後一個聲韻靜靜散去,我走出國家音樂廳,抬頭望著月亮,那一刻,心裡暖暖的也滿滿的——彷彿關於青春、關於愛、關於人生起伏的片段,都在音樂裡被輕輕安放。而在灣聲樂團精采而細膩的旋律中,鄧麗君小姐彷彿又回到了我們身邊,在每一個人的記憶裡,唱出了屬於我們各自的永恆與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