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07 修持的外在表現
祂說:
我的老師們告訴我,「精通佛法」和「修行好的人」,有兩種「外相表現」。
精通佛法最好的表現,就是變得「謙遜」。
修行好,最好的表現,是沒什麼煩惱:不會激動或憤怒。
如果你沒有這兩種表現,那麼,
你就沒有學好、也沒有修好。
*******
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因為這裡面包含了「見地」與「實修」。
之前發寫過一篇修持的評量,附錄如下。
20250528 大哉問50 - 修持的評量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oehCGuPH/
同學問:怎麼知道自己修的好不好?
我:那要看自己修持的法門是什麼。
同學:什麼意思?
我:
如果你是修「小乘」,就檢視自己的「煩惱」,是否「逐日削減」、「調伏更易」。
如果你是修「大乘」,就檢視自己的「菩提」,是否「日日增長」、「智慧更明」。
如果您是修金剛乘,就檢視自己的「心念」,是否「念念本尊」、「信願行合」。
問:這不容易懂,還有嗎?
我:那就看看這篇文章。
20220924 - 我來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Q94NGEdp/
用這篇文章的「意涵」,看看自己的:無我、慈悲、信心、願力,進展到什麼程度。
這篇,是自我修持的「評量」。
再問:
你修替代,是不是知道佛菩薩不會讓你全部替代,你才敢這麼做?
我:
如果「無我」是修真的 ,就沒有這個問題。
發心,是沒有「心存僥倖」。
再問:
如果替代的很嚴重就掛了!那不就,不能再幫助眾生了?
我:密教的修持,是有次第的。
從「解脫道」、到「菩提道」、到「密宗道」,應該要按順序來的。
如果在「解脫道」修的踏實,「我」就沒有捨得、不捨得的問題。
死亡,不是隨時都準備好的嗎?掛了,就掛了。
況且,如果是想幫助眾生,對方不也是眾生?
死了之後 ,轉生去其他地方 ,也是幫助眾生。
沒有差別。
在這裡,反而要問問自己:是真的想幫助眾生,還是怕死的理由。
很多人,「心、口」是不一的。
其實是怕死,捨不得,卻用無法繼續幫助眾生為由。
修持,不是順口說說而已。
修持,是投入生命與時間的。
不然,去上班賺錢就好,不是嗎?
同學問:
我知道一切都是因緣,依著因果和業力而生。
消極的態度是:
那我們求什麼、盼什麼,有因緣的,我不求,也會來。
沒有的因緣,怎麼求,也不會有。
積極的態度是:
學習佛法,修行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從而「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但是要改那個「因」,談何容易?
有沒有提示?
答:有所為、有所不為。
以上回覆,希望對您有幫助
阿彌陀佛
善守護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