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從日本線導遊兼領隊說起。那時,雖然帶團到日本有些「擦邊球」的做法,但沒人會抓,算是時代的紅利。我們公司在新宿做派遣衛生業務擁有證照,我的收入很可觀,加上跑團補貼,一趟就能入帳十五萬。公司年營業額一度衝到八到九億。但那些巨額數字都是團費,真正落袋的有限,我深知這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決定回臺,另做打算。
年輕時我是划船運動員。骨子裡不服輸,讓我決定創業。從日本攢下的二十萬,我投入了最接地氣的地瓜球生意。小攤子營業額月收最高有二十萬,淨賺八至九萬。地瓜球讓我賺到第一桶金,但我的野心不只於此,最後,我把目光投向——燒烤串,也許是因為我愛烤串還有牛肉。
「台灣的燒烤多是醬油糖,但中國大陸偏愛粉。」
為了做出真正地道的燒烤,我親自去了福州學習。在那裡,我學會了祕方:二十一種中藥材組成的調料粉。師父要求我一個一個學、一定要到當地學習。我大膽放棄了臺灣習慣的油膏,改用從四川、錦州、遼寧進口的特色調料粉。這一轉變,讓我的燒烤風味完全不同。
同時,我也曾為了取得日本永住權而努力。要在日本住滿一百八十三天,不能有任何不良紀錄,我甚至在日本經歷了離婚又結婚。雖然永住和定住手續不同,但只要繳稅、換證,就能一直住下去。九州、大阪、東京我都住過,可以說,我想過拿日本國籍。
居住證本來能讓我待到明年八月,但我五月就必須回來交班。那時我訓練的導遊,全都是中國人。不是我不想用臺灣人,而是臺灣的年輕人,真的太媽寶,面試還要媽媽陪,無法吃苦。反觀許多中國人,為了學藝遍地都是。這讓我明白,真正的技術和手藝,永遠只會傳給渴望它的人。
現在,我這間燒烤店已經穩定下來,我打算日後交給學生們看顧,我抽四成就好。我入股其他事業,但沒想太多。過去在日本帶團,一年能接待二十萬人次,後來為了教導中國導遊,我甚至去北京住了一年。
「像一串不斷翻轉的烤肉,哪裡有火,我就去哪。我有個朋友,他也跟我一樣,但他後來因為錢來的快,發生很多事。你很難想像,因為他經常要吃大量的牛肉,所以就自己開了燒肉店,天天去吃。
現在跟他沒聯絡了,但我認為我的策略是正確的,商圈會改變,像我們這樣投入之後慢慢地將資產拿一部分來入股其他的食品,其實是可以轉移風險的,但這也是我現在的經驗談。
今後會以肉身繼續翻滾的,請知道故事的客人寫下來沒有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