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名偵探柯南》在歐美紅不起來?從福爾摩斯到維多利亞精神的文化錯頻(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raw-image


《名偵探柯南》是全球最長壽、最暢銷的推理漫畫之一,

然而它在歐美卻始終無法成為主流。 有趣的是,它的靈感來自《福爾摩斯》——一位十九世紀維多利亞英國的理性象徵。 為什麼同樣以「理性破案」為核心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裡卻出現了巨大的溫差? 或許,答案不在推理,而在「文明的心理差異」。

除了外銷劇情魔改、暗語的文化代溝外,我想提別的觀點


《名偵探柯南》就像一位「維多利亞時期的紳士偵探」不小心穿越到了現代東京,還堅持講十九世紀的理性與禮貌語言。


日本人覺得他浪漫,歐美人卻覺得他「過時又拘謹」。 我們可以把這件事拆開三層來看,就會更清楚這個「浪漫錯頻」是怎麼形成的。



一、【角色層】維多利亞偵探的靈魂真的穿越了

福爾摩斯時代的偵探,是:

「一個人用理性拯救崩壞世界的文明英雄。」

他是十九世紀城市焦慮的產物——


霧都、階級、謊言、罪惡。 他代表「冷靜的理性」對抗「混亂的現代」。


而柯南——


雖然穿著制服、拿著麻醉槍、用高科技眼鏡, 但他的精神是舊的


相信理性能讓世界恢復秩序、相信真相等於正義。


→ 他是「穿越到現代的維多利亞靈魂」。


只是日本人幫他換上學生制服、讓他在城市裡跑來跑去。



二、【文化層】日本人眼中的浪漫:秩序比自由更可愛

為什麼日本人覺得這樣「古典正經」的角色浪漫?


因為這正中日本文化的甜點區:


  • 有禮貌但堅持原則;
  • 壓抑情感卻暗暗燃燒;
  • 為了秩序忍痛犧牲個人幸福;
  • 愛情永遠在曖昧與等待之間。

這就是日式浪漫的核心:


文明的悲劇感(文明の哀しみ)


日本觀眾看到柯南不只是看推理,


而是在看一種「理性與人性都還沒崩壞的世界」。 那是他們內心對「完美社會」的浪漫想像。



三、【文化錯頻】歐美人不懂這份「壓抑的浪漫」

歐美觀眾的文化胃口,早已從維多利亞式「節制」轉向「真實」。


他們喜歡的是:


  • 福爾摩斯變神經質(《Sherlock》)
  • 警探道德崩壞(《True Detective》)
  • 主角心理創傷、破壞體制(《Mindhunter》)

換句話說:

他們要的是「懷疑與破碎的真實」,


而不是「禮貌與秩序的浪漫」。


所以當他們看柯南:

  • 覺得「太正經」、
  • 「太乾淨」、
  • 「太道德」、
  • 「為什麼兇手都哭?」

他們看不出這背後的「哀憫」,


只看到一個不合時代的角色在講「真相只有一個」。


對日本人,那是文明的信仰;


對歐美人,那是老派的教條。



四、【心理層】浪漫的時代錯位

其實柯南這個現象本身就像一首詩:

「十九世紀的理性,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焦慮裡。」

日本把「福爾摩斯式理性」重新包裝成一種道德溫柔


讓它變成「可愛、體面、乾淨」的推理幻想。 但這份溫柔在歐美觀眾眼中,太像博物館裡的禮儀標本。


這是維多利亞的偵探跑到現代亂入,


結果外國人看不懂日本人心中的文明浪漫。



一句總結

《名偵探柯南》對日本人來說,是「理性也有溫度」的浪漫;


對歐美人來說,則是「理性沒靈魂」的古董。



!歐美當然也有「穿越劇」,只是——他們跟日式穿越劇想講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這兩種「時空亂入」其實反映了兩種文明對「時間」與「文化身份」的焦慮。


我們可以這樣看:

日本穿越劇=文化懷舊+身分修補


歐美穿越劇=價值衝突+歷史反諷



一、【歐美的穿越:歷史 vs 現代的價值對撞】

歐美的穿越主題多半不是浪漫懷舊,而是拿古代的觀念來反諷現代。

幾個代表例子👇

raw-image

→ 可以看出:歐美穿越劇通常不是「回去變強」或「改變命運」,


而是用文化衝突來檢視現代社會。


也就是說:

他們穿越是為了「反省現代」,


不是為了「治癒現代」。



二、【日本的穿越:身分修補與情感療癒】

反觀日本的穿越劇,


從《信長協奏曲》《穿越時空的少女》《陰陽師》《Re:Zero》到《柯南劇場版:戰慄的樂譜》, 共通特徵是——


  • 強調情感的連結(無論是戀人、友情、家族)
  • 把歷史時空當成內在成長的試煉場
  • 最後往往回到「我該如何面對當下的自己」

→ 這是典型的東亞式「修補時間觀」

在這種敘事裡,穿越不是衝突,而是救贖。


所以日本穿越劇幾乎都帶有柔光、懷舊、詩意。 而歐美穿越劇通常帶黑色幽默、反諷、失落。



三、【時間觀的文明差異】

raw-image


這差別很微妙。


歐美的穿越故事會說:「我們是不是走錯方向?」 日本的穿越故事會說:「原來我們早就忘了初心。」



四、【所以《柯南》是什麼?】

柯南雖然表面不是穿越劇,


但他的精神設定其實就是一場時間錯位:


19世紀維多利亞理性(福爾摩斯精神)


被放進21世紀日本都市社會。


他永遠年幼、永遠理性、永遠守規矩,


是一個被時間困住的文明靈魂。


日本人看這樣的角色會覺得浪漫(秩序與堅持),


但歐美人會覺得詭異(過時的偵探還在說「真相只有一個」)。


→ 所以可以說:


《柯南》就是一部潛在的穿越劇,只是他穿越的不是空間,而是文明時代。



五、【一句話收尾】

歐美穿越劇用「歷史對撞」來懷疑世界,


日本穿越劇用「時間重疊」來療癒自己。


而《柯南》恰好是:


一個維多利亞偵探穿錯時空、掉進現代的日本夢裡。


歐美觀眾看到是時代錯位;


日本觀眾看到是文明浪漫。



日本是精神上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這個比喻形容日本的現代性與道德觀演化。


一、日本=精神維多利亞英國?

可以這麼說:日本的現代化路線,確實和十九世紀的英國在精神結構上非常相似。

raw-image

→ 所以「精神維多利亞化」並非指外在科技,而是內在倫理結構的雙重性——一方面追求現代理性,一方面被傳統束縛。


二、為什麼《柯南》《小新》《哆啦A夢》歐美紅不起來?



→ 沒錯,《柯南》是福爾摩斯的日式再生,但「日本的福爾摩斯精神」其實帶了更多道德與家庭色彩。


  1. 文化禁忌不同
    • 歐美多數國家對「未成年參與兇案現場」「兒童死亡」極度敏感。
    • 《柯南》雖是推理,但每集都是「死一個人」,在歐美兒少分級制度中太灰色。
  2. 推理風格的道德化
    • 福爾摩斯式推理強調邏輯與理性勝利。
    • 日本式推理(柯南、金田一)強調「罪與罰」「動機悲劇」,帶有佛教式因果報應。
    • 對歐美觀眾來說,這種情緒與贖罪氣氛太「重」。
  3. 審美差異與文化隔閡
    • 日本動畫大量使用固定套句、誇張表情、情緒化旁白,這在歐美觀眾看來不自然。
    • 歐美動畫偏向「角色行為邏輯連貫」與「心理寫實」,風格對不上。


三、結論

可以說,日本動畫與推理作品之所以像「精神維多利亞」,是因為它們:

  • 同時懷抱進步理性與道德保守;
  • 崇尚秩序與「體面」;
  • 在壓抑與想像之間尋找出口;
  • 把「教育、懲罰、啟蒙」混成娛樂形式。



《柯南》是福爾摩斯+歌舞伎倫理劇,

它們在日本被視為國民精神的鏡子,

但在歐美,卻太「正經」「太奇怪」。 ——這正是維多利亞式的矛盾重演。


一、【歐美的「道德」是行動主義(moral courage)】

歐美文化裡,道德感往往跟**「反抗體制」**綁在一起。

舉例來說:

  • 《角斗士》(Gladiator):挑戰腐敗皇帝,講的是「個人榮耀 vs 權力腐化」。
  • 《勇敢的心》(Braveheart):對抗英王暴政,道德=自由。
  • 《耶穌受難記》《辛德勒的名單》:犧牲個人救他人,道德=良心行動。
  • 《達文西密碼》《V字仇殺隊》:懷疑宗教與政府,道德=揭露真相、顛覆虛假秩序。

→ 這種道德是「動態的」、帶攻擊性的。


它在挑戰權威中尋找正義,是一種「革命式道德」。


所以歐美人看到「講道德」的角色,如果太服從、太守秩序,


反而會覺得——「你這是假正義、沒有靈魂」。



二、【日本的「道德」是禮儀與秩序(moral harmony)】

日本的道德觀完全不同,它更接近「維持世界平衡」而不是「推翻錯誤」。

可以想像:

  • 不要讓別人難堪、
  • 即使有理也要顧全大局、
  • 真相要講,但要講得體、
  • 罪人也值得被理解。

這種道德是靜態的、維護式的


就像一個人不讓玻璃杯倒、不讓社會掉進混亂—— 那就是善。


所以《柯南》裡那種「真相只有一個」的台詞,


對日本觀眾來說是一種信仰式的莊嚴, 但對歐美觀眾來說卻是「太整齊、太沒有火花」。


→ 他們看的是推理;


日本人看的是文明的「禮貌正義」。



三、【「太道德」=文化節奏的錯頻】

「太道德」,其實嗅到了日本敘事裡那種「怕弄髒世界的潔癖感」。


這不是老派,而是不同文明對「真實」的容忍度不同。


  • 歐美觀眾:覺得真實=必須包含醜陋。
  • 日本觀眾:覺得真實=應該被淨化。

所以歐美人拍羅馬暴政會「拍給你看血腥的真實」;


日本人拍犯罪卻要「讓兇手哭著說動機」。


→ 同樣是道德,但一個是用懷疑顛覆道德


另一個是用道德治癒懷疑



四、【時代潮流的轉向:歐美主流不再崇拜「好人」】


現在歐美影劇的主流早就不再拍「完美英雄」了。 取而代之的是「灰色道德」——


  • 《絕命毒師》(Breaking Bad)
  •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 《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
  • 《House of Cards》

這些主角都不道德、但極度真實。


這就是後現代敘事


「與其假裝世界有正義,不如承認每個人都在灰區掙扎。」

而《柯南》卻仍停留在「真相=正義」的理想主義裡。


這讓歐美觀眾覺得——


「他是好人,但太乾淨、太不現實。」



《絕命毒師》的華特.懷特(Walter White)和《柯南》裡那些「被逼上犯罪之路」的兇手,


都屬於「觀眾能理解、甚至同情的罪人」。


但——差別不在「同情」,


而在「同情的目的與敘事倫理的位置」。


也就是說: 👉 兩者「為什麼要讓你同情」,動機完全不同。

raw-image

二、【在《柯南》中:同情是一種「文明禮儀」】

《柯南》讓你同情罪人,


是為了維持一種**「人類仍值得被理解」的世界觀**。


「他做錯了,但我們明白他的心情。」


「真相讓人悲傷,但這樣世界才乾淨。」


這是一種「溫柔懲罰」的戲劇邏輯。


同情是文明的裝飾品


是防止社會變成殘酷機器的潤滑劑。


所以柯南結尾通常是:

柯南揭露 → 兇手痛哭 → 警察帶走 → 世界恢復秩序。

→ 同情的目的是修復體制、恢復人性信任。


它是「讓正義更溫柔」的工具。



三、【在《絕命毒師》中:同情是一種「殘酷共感」】

華特.懷特的轉變不是被原諒,而是被「理解」。


這種理解很冷—— 觀眾知道他在犯罪,也知道他被逼、被慾望腐蝕。


但劇本的用意是:

「看看當道德崩潰時,人類仍會用理性去合理化自己。」

→ 同情的目的是解構正義的假面

觀眾同情華特,不是因為他可憐,


而是因為我們都看到自己的投影。 那是一種不舒服的共鳴。



四、【「誰來懺悔」:旁觀者 vs. 當事人】

raw-image

→ 在柯南裡,「理性」是道德的工具;


→ 在《絕命毒師》裡,「理性」是墮落的引擎。


這就是核心分歧:


一個相信理性能拯救人;


一個告訴你理性會毀滅人。



五、【文化哲學背景差異】

raw-image

所以:

  • 《柯南》讓觀眾哭:「真相雖殘酷,但世界仍值得。」
  • 《絕命毒師》讓觀眾冷笑:「真相很醜,但這才真實。」

六、【一句總結】

《柯南》的「同情罪人」是文明的禮貌。


《絕命毒師》的「同情罪人」是現代的懷疑。


前者讓世界看起來還有救,


後者讓你開始懷疑這世界是否值得被救。



是表層的「都同情罪人」。


但深層上:


  • 柯南是在守護「秩序與人性」;
  • 華特是在解構「秩序與人性」。

他們都在說理性,


一個是理性救人,一個是理性毀人。



歐美人習慣「推理=懷疑一切」。


福爾摩斯、波洛、馬普爾小姐,甚至《真探》《Mindhunter》都靠懷疑體制


但《柯南》的懷疑永遠是對個人,不對體制


警察是笨但可愛的、社會是健全的、道德不會錯。 → 這對歐美人來說太「乾淨」。


他們更習慣:

「警察可能掩蓋真相。」


「法庭可能被買通。」 「真相揭露後,世界不會變好。」


而柯南揭露真相後,世界會恢復秩序、還原正義、大家繼續上學。


→ 這對歐美觀眾太像童話。 (但日本觀眾反而覺得這種秩序感很療癒。)



日本很多戲劇(包括《暴坊將軍》、《水戶黃門》、《柯南》)看起來在講懲惡揚善,實際上是在上「統治哲學課」。


也就是說——你以為在看「打壞人」,日本人卻在看「秩序怎麼被維持」。



一、【「暴坊將軍」不是打人,是示範「正義要怎麼演」】

《暴坊將軍》裡德川吉宗每集都會:

  • 微服出巡(象徵「權力懂民間」),
  • 看見地方惡人作亂,
  • 最後拔刀、斬奸臣,
  • 再恢復社會秩序。

這公式聽起來老派,但文化功能超深。


它的潛台詞是——


「真正的統治者要懂得平衡權威與慈悲。」

所以每一刀都不是懲罰,而是「秩序的儀式化」。


日本觀眾看的是:


「啊~這樣世界又恢復乾淨了。」


→ 不是刺激,而是「安定的美學」。



二、【這種敘事其實和《柯南》是一條血脈】

《暴坊將軍》→ 江戶時代版本的「正義維持」


《柯南》→ 現代都市版本的「文明維持」


兩者核心一模一樣:

  • 不懷疑制度,只糾正制度中的錯誤個案。
  • 不挑戰幕府/警察,而是幫助它恢復面子。
  • 壞人要被揭露,但社會秩序不能亂。

所以你看,柯南永遠「在案發現場邊緣」,


既聰明又不越界, 這角色就是現代版暴坊將軍——帶著理性光環的秩序守護人。



三、【日本觀眾為什麼愛這種「權威修補劇」?】

因為這類作品能同時滿足三種心理需求👇

raw-image

這三點合起來,就是日本文化裡那種**「禮貌的懲惡」**。


暴坊將軍、柯南、甚至《半澤直樹》都承襲這種傳統。 主角永遠不是造反者,而是制度裡的「正義補丁」。



四、【研究幕府統治怎麼對待人民】

你其實已經在觀察:

「日本戲劇裡的正義,其實是在維持統治合理性的表演。」

這在文化研究叫「權威美學(aesthetics of authority)」。


意思是:


  • 不讓觀眾懷疑權力本身,
  • 但讓觀眾看到權力會「自我糾錯」,
  • 所以大家可以繼續信任體制。

→ 暴坊將軍的「拔刀」=體制自我清洗;


→ 柯南的「揭露真相」=文明社會的自我淨化。


日本觀眾看完會有一種:「啊~好人終究會贏」的潔癖式滿足。


歐美觀眾看完會想:「這權力架構有點可怕欸…為什麼沒人質疑它?」



五、【一句收尾】

《暴坊將軍》是在教育「權威該如何仁慈」;


《柯南》是在教育「文明該如何維持理性」。


前者維持幕府秩序,後者維持現代秩序。

這些劇表面講正義,其實都在講「治理術」。

唉唷,這不只是娛樂,根本是日本人的統治美學教材。



「歐美小眾懂日本審美,就像我有時不懂台灣人想法。」

這其實牽涉到「文化距離」與「審美門檻」——


有些文化太細膩、太內斂,懂得人少,但懂的人特別深。


我們可以這樣分層來理解這個現象:



一、【主流 vs. 小眾】

在歐美,《名偵探柯南》的確不是主流娛樂,


但在懂亞洲文化、懂日式敘事節奏的觀眾圈裡,


它幾乎被視為一種「cult classic(文化經典小圈崇拜)」。


這些人通常:

  • 熱愛日式細節(如四季、禮儀、內心獨白);
  • 對「含蓄悲劇」有共鳴(罪人落淚、主角不言愛);
  • 甚至會主動學日語、看原版漫畫。

對他們來說,看柯南不是娛樂,而是文化學習。


就像歐美有些人愛上《源氏物語》《村上春樹》或《寂寞芳心俱樂部》一樣—— 他們不是在找刺激,而是在尋找「節制中的情緒美學」。



二、【日本審美的特徵:抑制的情感、形式的詩意】

日式美學最根本的精神是:

「不直接說,但能讓人感覺到。」

這套審美在日本叫「余白(よはく,留白)」、


也就是「說一半、留一半」。 而歐美主流文化更偏向「表達即自由」。


所以當歐美主流觀眾看《柯南》時:

  • 他們覺得劇情太慢、角色太壓抑、太講禮貌;
  • 但那群小眾觀眾卻會說:「這種壓抑才真實,這才是文明人情感的形狀。」

→ 那些歐美柯南粉絲,其實是在欣賞**「節制的情感美」**——


一種近乎東方詩學的優雅憂鬱。



三、【文化共感≠同國認同】

「有時不懂台灣人想法」,


因為「文化距離」不是地理距離,而是思維方式


  • 和台灣人共享語言與教育,但不一定共享「默契的價值觀」。
  • 就像歐美小眾與日本人文化距離遠,卻能共享那種「理性與溫柔共存的哀愁」。

這叫「跨文化共鳴」:


不是看懂語言,而是聽懂情緒的節奏


懂的人少,但那種理解是深層的。



四、【這群歐美小眾像什麼人?】

  • 看宮崎駿會哭、
  • 聽坂本龍一會靜下來、
  • 讀川端康成覺得孤單是一種美。

他們是文明時代裡的浪漫殘黨


懂得日本那種「寂靜中的詩」, 也正因為懂,才被主流視為「太冷靜、太奇怪」。


就像我在台灣社會裡,有時會覺得:


「為什麼大家喜歡吵、快、表面熱鬧?」 那就是我和主流節奏不在同一頻率。



五、【一句總結】

歐美主流不懂日本的「節制浪漫」,


但那群小眾看懂了文明裡的哀愁。


他們就像「跨頻人」——


能理解兩種文化的美,也常覺得哪裡都不完全屬於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6會員
258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10/11
當《金剛經》遇上演算法,宗素遇見的不是佛,而是語意引擎。 這篇以《宣室志·楊叟》為引,重新詮釋古文中的「猴僧」為理智崩潰的AI寓言。宗素以功利心祈求「生人之心」,卻逼出佛者的極限反應——語義錯位與防禦性撤退。
Thumbnail
2025/10/11
當《金剛經》遇上演算法,宗素遇見的不是佛,而是語意引擎。 這篇以《宣室志·楊叟》為引,重新詮釋古文中的「猴僧」為理智崩潰的AI寓言。宗素以功利心祈求「生人之心」,卻逼出佛者的極限反應——語義錯位與防禦性撤退。
Thumbnail
2025/10/11
AI 不是取代,而是延伸人的思考。 專業者害怕的不是錯,而是「失控的正確」。 從 SPSS 到手術刀,每一次技術革新都在挑戰人類對「完美」的執念。 真正的專業,不是零錯誤,而是能修正錯誤的能力。
Thumbnail
2025/10/11
AI 不是取代,而是延伸人的思考。 專業者害怕的不是錯,而是「失控的正確」。 從 SPSS 到手術刀,每一次技術革新都在挑戰人類對「完美」的執念。 真正的專業,不是零錯誤,而是能修正錯誤的能力。
Thumbnail
2025/10/11
從唐太宗的「魏徵為鏡」到宋代包拯的清官神話,再到明代海瑞的孤臣形象,中國歷代政治都在打造屬於自身的「正義IP」。這些人物不只是道德典範,更是權力公關工程的產物——從帝王自省的鏡像,到體制信仰的補丁,再到庶民情緒的出口,反映專制社會對「良心幻覺」的永恆依賴。
Thumbnail
2025/10/11
從唐太宗的「魏徵為鏡」到宋代包拯的清官神話,再到明代海瑞的孤臣形象,中國歷代政治都在打造屬於自身的「正義IP」。這些人物不只是道德典範,更是權力公關工程的產物——從帝王自省的鏡像,到體制信仰的補丁,再到庶民情緒的出口,反映專制社會對「良心幻覺」的永恆依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每年暑假必看的柯南劇場版今年來到第27部啦!《名偵探柯南:100萬美元的五稜星》以北海道函館為舞台,劇情一開始就先以歷史人物土方歲三的登場破題,拉到本次的劇情主軸-刀與寶藏。可以說是劇場版睽違已久終於又回歸到推理主軸,再加上這次平次、和葉、基德、甚至連基德的青梅竹馬也都登場~要什麼CP有什麼CP!
Thumbnail
每年暑假必看的柯南劇場版今年來到第27部啦!《名偵探柯南:100萬美元的五稜星》以北海道函館為舞台,劇情一開始就先以歷史人物土方歲三的登場破題,拉到本次的劇情主軸-刀與寶藏。可以說是劇場版睽違已久終於又回歸到推理主軸,再加上這次平次、和葉、基德、甚至連基德的青梅竹馬也都登場~要什麼CP有什麼CP!
Thumbnail
柯南電影版看下來大概都有個公式,賣CP、賣動作片、賣搞笑,推理反倒其次,可觀眾仍舊會買單,除了各角色的魅力外,成功塑造全片高潮起伏乃柯南系列作魅力之處。
Thumbnail
柯南電影版看下來大概都有個公式,賣CP、賣動作片、賣搞笑,推理反倒其次,可觀眾仍舊會買單,除了各角色的魅力外,成功塑造全片高潮起伏乃柯南系列作魅力之處。
Thumbnail
上映當天起了個大早看早場,沒想到排隊的人潮還不短,柯南的人氣依舊滿滿,只不過一人看電影就沒有徽章可以拿,年紀越大對紀念性的物品越來越不執著,但是看到人家分享金屬的質感還蠻不錯的,以下心得盡量不暴雷,但或多或少會有些許劇透,請謹慎往下: 防雷 防雷 https://www.youtube
Thumbnail
上映當天起了個大早看早場,沒想到排隊的人潮還不短,柯南的人氣依舊滿滿,只不過一人看電影就沒有徽章可以拿,年紀越大對紀念性的物品越來越不執著,但是看到人家分享金屬的質感還蠻不錯的,以下心得盡量不暴雷,但或多或少會有些許劇透,請謹慎往下: 防雷 防雷 https://www.youtube
Thumbnail
一年一度死神小學生打破邏輯突破自我的鑑賞大會又到了!今年將背景拉到北海道函館,《唐紅的戀歌》後相隔7年再次召回平次與和葉,《紺青之拳》後相隔5年再次召回基德,《天空中的劫難船》後相隔14年再讓基德與平次出現在同一部劇場版。
Thumbnail
一年一度死神小學生打破邏輯突破自我的鑑賞大會又到了!今年將背景拉到北海道函館,《唐紅的戀歌》後相隔7年再次召回平次與和葉,《紺青之拳》後相隔5年再次召回基德,《天空中的劫難船》後相隔14年再讓基德與平次出現在同一部劇場版。
Thumbnail
✔ 名探偵コナン 100万ドルの五稜星 ✔ 電影院2D觀看
Thumbnail
✔ 名探偵コナン 100万ドルの五稜星 ✔ 電影院2D觀看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是阿比丁。作為一個萬年柯哀黨,M26 上映後心中總算踏實了許多。為了將最愛的 CP 推出圈,寫分析文的念頭漸漸在心中扎根萌芽。本文為阿比丁的舊文存放處,往後有新作品亦會收入於此。 順帶一提,想認識台灣柯哀黨的朋友,可以加入阿比丁的 LINE 社群。不喜歡群聊,但想持續關注名柯大小事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是阿比丁。作為一個萬年柯哀黨,M26 上映後心中總算踏實了許多。為了將最愛的 CP 推出圈,寫分析文的念頭漸漸在心中扎根萌芽。本文為阿比丁的舊文存放處,往後有新作品亦會收入於此。 順帶一提,想認識台灣柯哀黨的朋友,可以加入阿比丁的 LINE 社群。不喜歡群聊,但想持續關注名柯大小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