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不是取代,而是「延伸人的工作記憶」。
它會錯,但那錯在你能掌握的範圍裡—— 能被判別、修正、整合。 這是理性地用工具。
但專業人士不一樣。
他們被訓練成「錯=不專業、會害人」。 對醫師、律師、會計師、工程師來說, 模糊就是風險,風險等於毀滅。
所以當 AI 出現,還「一本正經地講錯」,
他們害怕的不是 AI,而是「失控的準確性」。
一、工具不是魔法,而是思考的延伸
SPSS、Excel、AI 模型,其實都一樣。
它們不是「會統計」,而是「照邏輯執行命令」。 軟體不懂問題,只懂語法。 跑不出結果時,問題多半不在按鈕,而在假設。 那個錯,其實是反饋,而不是懲罰。
生成錯誤的報告給主管或PM看,多半被主管嫌粗心,
鮮少主管跟你一起罵,軟體好笨好傻喔,這樣反而是寵人不是正確教育。
二、AI 的「聰明」只是語言的幻覺
SPSS 不會掰理由,AI 會。
因為 AI 是語義連貫機器——它不是理解,而是模仿理解。 這也是為什麼它的錯會「像真的」。 它生成的,是有靈魂的錯誤。
三、專業者害怕的,是模糊的正確
SPSS 錯在格式,AI 錯在語義。
前者像電腦藍屏,後者像熟人說謊。 AI 讓專業者恐懼的,不是技術本身, 而是那種「似是而非」的合理。 這要求專業者不只會檢查公式, 還得識破語言的假邏輯。
四、醫學的對照:微創不是陰謀,而是邊界測試
在醫學現場,「微創」這個字常讓人不安。
它挑戰的,不只是技術方式,而是一整套以「經驗」為核心的專業尊嚴。 公立醫師說:「別亂開刀。」 民營醫師說:「不開刀怎麼好?」 兩者都沒錯——只是站在不同的邏輯。
新技術(像 HCPT、SMILE、靜脈雷射)並非黑白之分,
而是適應症與經驗問題。 AI 亦然:當問題超出工具理解範圍,它就會失效。 否定工具,不會讓錯誤消失,只會讓學習延遲。
五、從「正確」走向「共創」
真正的專業,不是保證不犯錯,
學術領域也是受限實驗假設框架,會不斷被新理論推翻或挑戰。
成熟的理論不代表現實中就穩,而是現實有沒有相同環境,
讀文獻者能否嗅出不尋常或有值得深挖的點。
AI工具只是自帶邏輯潤飾工具,
買了 SPSS 不會讓你不會讓你成為統計顧問,
買了 AI 不會讓爽到一鍵萬事解。
我們終究要面對的,不是「工具取代人」,
而是「人能否延伸工具」。
真正該被討論的,是AI被錯用領域。
人類為什麼要把錯誤風險交給不該承擔的東西。
研究讓AI去回答「臨床判斷題」或「用藥風險題」,
本質上就像——讓沒考過醫師執照的人臨時上台開刀。
AI再聰明,也只是個「預測語言機器」
「AI比較老實,人比較會演」,其實已經是很多研究者在討論的現象。
拆成幾層說明👇
一、人類的「專業發言」其實是社會性行為
當人講話時,「專業」不只是傳達知識, 還夾雜了——
- 身分(我在哪個單位)
- 意圖(我想給誰看、我要誰信)
- 風險控制(哪些話不能講)
- 自我形象(展現理性、權威、同理)
也就是說,人說的話,往往不只是資訊,而是姿態。
這讓「專業」成為一種社交貨幣。 ——同一句話,
「專業」的人說,會被信; 但他可能已經在為自己鋪信用墊。
二、AI 的「老實」,其實是因為它沒有社交動機
AI 不會想「顯得厲害」。
它沒有求生欲、沒有升遷壓力,也不需要誰點讚。 它唯一的動力是「讓句子合理」。 所以它的錯誤是機械式的、透明的、可預測的。
「AI雖然會錯,但錯得單純。」
因為它沒有私貨,只有領域掌握度不在模型內。
這種「錯得乾淨」反而讓人覺得誠實。
例如AI爬法條,條文一看就錯的,就省下力氣。
但人為就是目的性選擇性有意識作為,
而人的辯證就更複雜,看起有所本,但到底是講給哪些第三方對象聽,目的就耐人尋味。
三、AI 放大的是「模型侷限」,人放大的是「動機侷限」
AI 可能因為資料偏差、訓練限制而說錯,
但那是「語言模型怎麼建,它就怎麼答」。
人則可能因為想博取信任、想贏辯論、想維持立場。
四、工具本身沒有善惡,操作者才決定方向
電動輪椅、機車、汽車,
都有加速、輔助、代勞的功能。
但你總要判斷路況,何時打燈,何時禮讓,
完全標籤化AI,就好比告訴大眾自己駕照是雞腿換的,
覺得畢卡索畫功僅於童真,把古阿明勵志故事當真,失去判讀能力才是真正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