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需要使用Apple Watch ?
- 從小到大都是有帶手錶看時間的習慣,從2106年從Series 2 38mm開始戴現在Series 10 42mm至今就沒再買過一般手錶。
- 日常使用 運動記錄|睡眠監測|血氧監測|通知提醒,日本旅行時西瓜卡過站,也使用過Apple Pay 消費。
- 戴錶頻率與習慣: 每天配戴、運動時使用。
二、已購入歷代使用回顧
▪️ Series 2(2016)/Series 3(2018) /SE(2020) 第一代:
- 質感與外觀(38mm 鋁合金版本):外框,錶面容易刮傷(不愛貼保護貼和外加保護殼使用下),使用時間長後,會有明顯刮傷的狀況。
- 效能體驗: OLED顯示器效果一般,營幕亮度不夠,反應有時會慢一點,支持手錶APP很少。
- 電池續航: 手錶需每天充電,充電時間也長。
- 主要功能:計步|通知提醒與行事曆同步|室外通話功能。

▪️SE第二代(2022):
- 質感與外觀(40mm 鋁合金版本), 外觀與S2/S3差別不大,一樣容易刮傷(不愛貼保護貼和外加保護殼使用下)。
- 效能體驗:SE2 OLED顯示器升級有感,但與S7相比不是隨顯,但反應慢些,在走路時,會比較晚才提醒正在室外走路中。
- 電池續航:需每天充電,充電時間提升至約 1.5 小時最高可達 80% 電量。
- 主要功能:計步|通知提醒與行事曆同步|室外通話功能|心率量測。

▪️Series 7(2021)/Series 10(2024):
- 質感與外觀(41mm 鋁合金版本/42mm 鋁合金版本 ):外觀與前幾代差別不大,一樣容易刮傷(不愛貼保護貼和外加保護殼使用下)。
- 效能體驗:顯示器升級有感, 有隨顯功能,S10的廣視角功能,沒特別感覺,亮度也有提升2000 尼特。
- 電池續航:需每天充電,充電約半個小時最高可達 80% 電量,充電速度變快有感。
- 主要功能:血氧濃度量測|心率量測|睡眠監控|體能訓練。

三、使用習慣與日常應用
- 通知提醒與行事曆同步
- 健康追蹤(體能訓練、睡眠分析)
- 支付與生活便利性(Apple Pay)
- 與 iPhone 互動的便利(I人透過手錶搖控IPHONE拍照,播放音樂)
- 交通卡功能(上海交通卡坐上海公車/日本西瓜卡坐電車)
四、升級有感與無感的地方
✅ 有感升級:S10 晶片速度、螢幕亮度,充電速度,健康偵測功能,錶盤多樣化
⚙️ 無感升級:外觀變化不大、續航不足仍需每天充電
🌀各代轉換心得:從S2使用到S10到現在,已經習慣手錶就是APPLE WATCH,手錶的功能也越用越多,希望後續的版本能提升續航能力,能改成2-3天充一次電。

五、推薦給不同使用者
- 初次入手者:建議從 Series SE系列開始
- 運動愛好者:預算足夠買Ultra 系列,預算少買一般Series系列
- 想要時尚與日常:鋁合金版 + 彩色錶帶
六、總結與心得
用了這麼多代 Apple Watch,除了平時的即時訊息通知和同步行事歷外,最實用就是體能訓練及健康偵測,每天可以記錄血氧狀況I睡眠狀況I走路的步數,附加就是去日本旅遊或上海出差時,可以使用APPLE Watch 刷交通卡過捷運站,不用拿出IPHONE ,雖然手錶的外觀設計一直變化不大,但健康偵測實用功能不斷的增加,錶盤設計也變多樣化,可以每天換錶盤,也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