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寵物醫療糾紛的討論裡,常見到飼主發出質疑:「為什麼沒有更好的藥?為什麼醫師要用這種藥?」 然而,若把視角拉遠,就會發現台灣的動物醫療體系,其實長期陷入一個現實困境——藥物取得困難。
獸醫師所能使用的藥物,自然大部分必須經過申請核准,然而申請成本極高,市場規模又有限。 這使得許多國際上常見的寵物藥物,在台灣根本沒有正式上市。當飼主在國外的資訊或網路討論中看到各種「新藥」「標靶藥」,再回頭檢視國內醫療現場,自然感受到落差與不滿。 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往往進一步成為寵物醫療糾紛背後的隱形推手。

藥證的高牆
依現行規定,動物的藥品要能合法使用,必須申請藥證。 但與人醫不同,台灣的寵物市場規模相對有限,導致藥廠缺乏積極性。
- 申請成本:單一藥證申請可能需要上千萬元,且需進行完整試驗。
- 市場規模小:台灣犬貓總數約 280 萬,與人類健保覆蓋的 2300 萬人口相比,藥品銷售潛力遠低。(美國過億,日本約1600萬/僅貓犬)
- 回收風險高:即便上市,售價需飼主自付,市場接受度難以保證。
結果就是,許多藥廠選擇放棄進入台灣市場。 對獸醫師而言,只能依靠「人用藥替代」或少數特殊管道取得,近年更是因寵物醫療糾紛產生出由飼主自行想辦法購買的情況。
研發的倫理困境
除了金錢與市場考量外,若我們台灣想要自行研發動物專用藥,還涉及一個非常敏感問題:動物醫療實驗的倫理。

藥廠要取得藥證,往往必須經過完整的臨床前與臨床實驗。這不僅需要龐大的時間與經費投入,也需要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動物樣本。
根本的問題在於:誰家的寵物願意成為「試藥動物」?
在實驗設計裡,部分動物需要接受新藥測試,另一部分則作為對照組,有時甚至必須延遲或限制治療,才能比較效果。 這種安排,對任何一個飼主而言,想必都是難以接受的。
同時,動物保護團體也會發出質疑:以寵物作為實驗對象,是否違反「不得為不必要的動物實驗」的道德標準? 一旦爭議浮現,藥廠與主管機關也難以迴避民眾的輿論壓力。
因此,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動物專用藥的研發,本身就很容易背負著倫理矛盾。 這也是為何「引進新藥、開發新藥」的口號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卻困難重重。 取得藥證的高牆,不僅僅只是錢的問題,更是生命價值的矛盾難題。
代用藥與灰色地帶
在臨床診療上,獸醫師經常需要使用「人用藥」來治療動物。 這種做法在國際上並不罕見,但卻很容易引發飼主誤解。
飼主常見疑問包括:
- 「為什麼給牠吃人用藥?是不是不夠專業?」
- 「網路上明明有標靶藥,為什麼醫院沒有?」
- 「發生藥品副作用是不是因為沒有醫師沒有使用專用藥?」
但實際上,這是制度造成的必然選擇與結果。 許多人類藥物經過劑量調整後,對犬貓同樣有效且安全。 但在沒有專屬藥證的情況下,獸醫師每一次開立處方,都必須承擔專業之外的額外風險,例如醫療糾紛與社群輿論暴力。

飼主的誤解與糾紛
在寵物醫療糾紛案例中,所使用的藥物問題往往是焦點之一。 飼主可能指控醫院「使用禁藥」「來源不明」;或者在得知使用的是人用藥時,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這種落差,往往源於飼主本身對於現行制度的不理解,甚至是不諒解。
更有甚者,當國外新藥資訊透過社群流傳,部分飼主就會質疑為何台灣沒有跟上,甚至懷疑醫師「隱匿更好的治療方式」。然而,背後真正的原因,正是制度與市場的結構限制。
成本壓力下的選擇
即便有少數藥廠願意進口專用藥,價格通常也遠高於人用藥。 但由於寵物病沒有健保給付,所有費用都由飼主自行承擔。 這造成另一種矛盾:
- 醫師提供最新藥物,但飼主嫌棄價格過高。
- 醫師選擇較可負擔的替代藥,飼主又認為「沒有盡全力」。
無論哪一種選擇,都可能成為爭議的導火線。對醫師而言,這是一場「無解的兩難」。

國際比較:台灣的落差
放眼國際,歐美與日本的寵物醫療藥品市場因飼養數量龐大而相對成熟:
- 美國:寵物保險普及,藥廠能預期穩定需求,藥物上市速度快。
- 日本:飼主普遍願意自費,加上市場規模大,藥廠投入較積極。
- 歐洲:跨國藥證制度使藥物能快速進入多國市場。
僅以距離我們最近的日本為例,2025年的寵物飼養數量,僅貓犬就近1600萬隻
#日本人口數1億2355千萬人:犬貓1600萬隻/台灣人口數2330萬:犬貓約280萬
台灣的寵物市場受限於:規模十分有限、保險普及率低、申請成本高,長期處於被動狀態。 總和對比之下,實際的落差不僅體現在有無專屬的動物藥物可供飼主選擇,更反映在飼主本身對於現有制度的理解與信任感就十分不足。

醫師與飼主之間的溝通困境
在藥物問題上,醫師面臨的不僅是專業抉擇,更是溝通挑戰。
- 向飼主解釋藥證制度與市場現實,往往超出一般診療時間。
- 當飼主情緒化時,更難接受「制度問題」這樣的答案。
- 醫師若過度強調用藥風險,則又可能被解讀為推卸責任。
最終,這樣的資訊不對等,往往成為動物醫療糾紛中的核心爭點。
社會觀察:藥證之外的公平性
藥物困境也牽涉到資源分配問題。若要推動專屬藥證,勢必要有更高的市場需求或政策補貼。 問題在於:這樣的成本,應由誰來承擔?是藥廠、飼主,還是全民?
當部分飼主呼籲「政府應該補助寵物醫療」時,另一個現實是:投保率極低的寵物保險仍乏人問津。 敞若在飼主這一方並未充分利用既有機制的情況下,就要求全民分攤成本,所產生的比例原則爭議便進一步的在非飼主及未被列入的大型動物飼主中再度浮現。

展望:如何走出困境?
要改善台灣動物醫療用藥的現況,可能需要多方努力:
- 提升寵物保險普及率:讓藥廠能看到穩定市場需求。
- 政府政策支持:針對關鍵藥物,提供藥證申請補助或簡化流程。
- 教育與溝通:強化飼主對藥物使用的理解,降低誤解與糾紛。
- 跨國合作:參考歐盟模式,建立更有效率的跨區域性藥證制度。
這些措施不容易,但唯有突破這些現有困境,台灣的寵物醫療才能逐步縮小與國際的落差。
結語
當飼主在糾紛中質問「為什麼沒有/未使用更好的藥」時,答案往往不在醫院,而在制度。 台灣的動物醫療藥品長期受限於市場規模、藥證成本與倫理矛盾,獸醫師只能在有限的選項中做出折衷的選擇。 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如果不被正視,飼主的不滿就會持續累積,醫師的壓力也難以減輕。

從旁觀的角度來看,動物用藥困境是一面鏡子,折射出飼主心態、社會資源分配,以及政策設計的缺口。 若這些問題能逐步改善,造成醫療糾紛發生的因素才可能減少,醫師與飼主之間也才有機會建立更穩固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