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一開始暑假報名的走讀活動!剛好在看宜蘭新聞時發現的,有四個路線,雖然我比較喜歡第三條路線但名額爆滿了🥹,便報名了第二條路線,也是我蠻有興趣的地方,知道這些地方但都沒去走過,趁此次機會走走 -慶和橋津梅棧道&地震 第一次走上這個棧道,覺得有點刺激ww,彷彿天空之道,每一步都謹慎、小心,腳下交織的木板與鐵網增加我的緊張感。跟著講者的腳步,我們彎下腰走進一個小空間,坐下來後,講者開始講到宜蘭河這條河的故事,以及說道一條河對於城市的重要性,不僅休閒、娛樂,也富含著信仰-農曆七月放水燈的功用,也讓一座城市更加溫柔。講到一半,大家的手機不約而同響起警報聲,沒過多久就開始小晃起來,地震後,活動人員還笑著說大家怎麼那麼淡定,她已經在想要跑左邊還是右邊呢了!講者則提到他自己颱風不怎麼怕,怕的是地震,因為地震雖然不到幾秒,但有可能摧毀一個人的一生,也笑著說這是他第一次在走讀時遇到地震。
-金同春圳
走下棧道轉個彎,印入眼簾的是鄉村感滿滿的景色,還有使人覺得復古的圳,水質看起來很乾淨。講者介紹到以前有摸蛤阿的活動,是先去市場買蛤阿幾斤,再放到河裡給孩子們玩,還趣味性的說小朋友可以放個sup板,順著河流往下,感覺是個夏天的消暑玩樂。再往下走,甚至還有位阿嬤在洗衣服,裡面還有魚在游,講者解釋到這邊的水質還算行,可以洗衣服,有人就疑惑的問道她家裡沒洗衣機嗎?講者回覆說省一點啊,我的想法是這位阿嬤她從古至今的習慣就是在圳這邊洗衣服,也是一種堅守傳統的習慣吧
-宜蘭磚窯
又走了一小段路,抵達我們下個景點-宜蘭磚窯,一到磚窯,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過往的磚窯與白雲藍天的景色,讓人覺得怎麼拍怎麼好看,這也同時是我最想來的地方,沒想到就在離市區不遠的地方,有點驚訝。講者說到這裡以前也是十分興盛的地方,但如今已成這副模樣,本來社區還要地方創生,但沒成功,開始附近堆起雜物,實屬可惜。講者說到由於宜蘭的水和土地適合(?),所以這邊開始了磚窯的事業,當我們靠近磚窯時,發現其實裡面透露出了涼涼的空氣,就是天然冷氣啊!有人說感覺可以開家咖啡廳什麼的,就不用讓過往的建築荒廢,但也有人提出也需要有人管理。
-宜蘭橋
最後一站來到宜蘭橋,講者說這座橋已經是第五座橋了,為什麼設計成中間有點起伏,是為了防洪做的設計,他也提到以前的橋有七個橋墩,現在只有用三個。雖然常經過宜蘭橋,但這次還真是第一次走上橋上,從上看下去的風景,美不勝收,講者說著或許可以在秋冬之際,拿著早餐來配著美景,也是不錯的悠閒。
-結尾
以為已經熟悉宜蘭市這座城市,但透過今日的走讀,走入我不知道的那些角落,那些鄉下風光的清閒,愜意、放鬆與愉快,使我期待我能走入更多我不熟悉的地方(☆▽☆)
還有今天也意識到,我可能不太適合擔任走讀的領路人,因為我深知我沒辦法像講者那樣熟悉著歷史、文學作品,對我來說有些難度,也要克服著這趟旅程沿途沒廁所的困境,但我也想找尋著那些可以讓更多人走入在地、熟悉在地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