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屋頂、方形牆面,門口是全家笑臉。
簡單、快樂,沒有預算壓力。
長大後才知道,
房子可以讓人安身,也能讓人頭痛。
它不再是圖畫裡的家,
而是一串數字、一張貸款表、
和一堆不確定的未來。

也許正因如此,
我們需要這兩本關於「建築」的繪本。
看看建築的故事是不是還能回到最初,
從一塊磚、一道光,重新開始想像。

🏠原以為《你就是建築師:安藤忠雄》是傳記繪本,
但其實更像一堂邀你一起動手的建築設計課。
封面那一串幾何形的「TADAO ANDO」字母,
就像隱藏在文字裡的小城市,
三角形變成屋頂,長方形是牆,
半圓形可能是窗或光的入口。

滿滿的貼紙欸
打開書封,
黃色的夾層信封裡躺著兩百張弱黏性貼紙,
是小小建築師的工具箱。

這一刻,讀者彷彿領取一個「任務」。
每一頁都像一個設計題目,
「光線的變化」
帶領孩子觀察陽光在空間裡的舞步;
「混凝土的魅力」
教他們摸索材質的性格;
「造型的遊戲」
則邀請他們用形狀蓋出屬於自己的房子。
這種節奏,很像安藤的建築,
先靜下來看光,再理解結構。
🏠在安藤的世界裡,
建築不是堆出來的產物,
而是一種被時間和光雕琢出來的語言,
去掉多餘的牆、留下光進來的縫,
讓自然完成最後一筆。

最喜歡這本書的部分是圖像,
作者用大量的幾何圖形呈現安藤忠雄的建築,
沒有實體,頁面只留簡約的顏色與柔軟的光。

當孩子拿起透明藍窗、灰色混凝土板貼紙時,
會理解這本書所傳遞的是一種思考的方式。
例如,談到混凝土時,
文字提到它在變硬前,像抹醬一樣柔軟,
這句幽默的小比喻,
讓原本硬邦邦的材料變得可愛又親暱,
即使是最堅硬的東西,也曾柔軟過。
🏠整本書的設計,也延續安藤的個性,
極簡,但藏著人味。
貼紙是遊戲,也是一種思考的練習,
孩子在做的,是把建築從抽象變成具體;
而我在看時,也重新想起,
自己曾經多喜歡動手剪貼、拼湊、在紙上做夢。

🏠如果《你就是建築師:安藤忠雄》像詩,
那麼《從磚塊到大樓:如何蓋房子?》像紀錄片,
前者是「思考的節奏」,描寫靈感的誕生,
後者是「實際的過程」,記錄汗水的累積。
🏠《從磚塊到大樓:如何蓋房子?》
這本書把「施工」畫成一場城市劇場。
每一章的右頁,都固定在同一個街景,
畫面不變,但時間隨著施工往前推進。

一開始是施工計劃書,
然後落實到空地,接著鏟土機進場、
鋼筋綁起來、樓層一層層升高;
最後,一棟真正的大樓慢慢站起來。
這是少數能讓孩子「看見時間」的繪本。

左頁是工程圖與材料知識:
鋼筋、柱、樓板、磚牆;
右頁則是日常街景:
晒衣的鄰居、騎腳踏車的少年和遛狗的阿伯⋯⋯
畫面沒有聲音卻能感受到熱鬧,
建築的誕生就藏在生活的呼吸裡。
🏠書裡的主角克拉拉跟著爺爺觀察工地。
爺爺對她說,這些建築物就像樹木,也需要扎根,
一句話就把基礎結構變成了簡單的比喻,
讓大人孩子都能秒理解。

整本書的專業知識都這樣被翻譯成生活語言,
麵粉就像水泥,杏仁就像砂,椰奶就像水,
調配蛋糕的麵糰就像攪拌混凝土,
讀到這裡,你幾乎能聞到水泥有灰塵的味道,
但又能理解蛋糕般的柔軟觸感。
🏠而畫面裡的工地從不孤單,
每個工程進度旁,都有城市在發生,
有人晒衣、有人揮手、有人推著嬰兒車路過。
當我們看著那棟樓慢慢長高,
也看見了生活如何被容納其中。

🏠這兩本書像是建築的兩個面向,
《你就是建築師》描繪靈感,
《從磚塊到大樓》描繪實踐。
前者讓孩子理解「建築是觀察與創造的結果」,
後者讓他們明白「創造需要時間與合作」。
一個講「光」,一個講「地基」;
一個用幾何與貼紙構築想像,
一個用工程與塵土塑造真實。
放在一起讀,就會發現,
浪漫與現實並不是對立的兩端,
而是同一條路的前後。
光若沒有牆,就無法成形;
牆若沒有光,也不會被看見。
🏠兩本書的語氣都帶著幽默,
它們在教知識,但看不到刻板,
混凝土像抹醬、鋼筋像骨頭⋯⋯
這些比喻讓嚴肅的事變得柔軟,
也讓「難懂的知識」有點可愛。
幽默在這裡是一種態度,
讓學習保持彈性,讓知識有呼吸,
就算貼歪了也沒關係,還能重來,
孩子在遊戲裡學創造,
大人重新學會欣賞「慢慢來」的力量。
🏠看完這兩本書,
我想變成封面上的那兩個孩子,
一個抬頭望著師傅手中的磚,
一個伸手比著自己完成的牆。
在教與學之間,在想像與實作之間,
我學著蓋起自己的世界。
有時理想是圖紙,有時現實就是水泥,
而生活,就是在兩者之間動工的樣子。
《你就是建築師:安藤忠雄》
作者|蓋雅・史泰拉
譯者|吳愉萱
出版|維京
《從磚塊到大樓:如何蓋房子?》
作者|索妮雅.拉由斯、席爾瓦娜.安德烈斯
繪者|璜.貝里歐
譯者|葉淑吟
出版|臺灣麥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