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的紅色獅子又回來了,
這次既延續前作的世界,也把視角往內轉,
不再追問「怎麼跨出去」?
而是細細描繪「如何與恐懼一起生活」。

先從封面開始聊聊,
三個顏色的調性,
黑+紅+黃就像舊時代的海報,
強對比讓訊息一秒入眼。
左側巨大的紅色獅子占去視野的多數,
獅子閉口、側身,不是怒吼,
像是被觀看的他者,
威脅被清楚命名,卻沒有被煽動。
黃字落在黑底上,像黑暗裡的路標,
宣告了整本書的調性,
恐懼會被看見,也可以被閱讀。

🦁翻開內頁,
一行字、一道窗、一張小凳,
留白把空屋的靜默變成聲音,
小小的人物踮著腳往外看,
證明「我還在裡面」。
窗是心理的安全距離;
凳子則是暫時的替代方案,
先讓視線出去,行動以後再說。
這個鏡頭語法把整本書的節奏定住,
先承認現況,再尋找方法。

這個跨頁整面轉黃,
黃是小黃的內在場域,也是焦慮的底色,
他用毯子把自己裹起來,自我安撫;
窗裡藍天、紅色的尾巴像腦內警報的圖像化。
作者在這裡做了一個漂亮的轉折,
文字承認「可怕」,
但同時補上「並不表示我就出不去」,
不直面恐懼,但也沒有否定恐懼存在。

🦁接著,故事帶我們到隔壁的藍房子,
小黃透過窗,聽見、看見小藍,
他在讀書、做準備,
一疊疊資料像是勇氣的積木。
色彩在此成為清楚的語法,
藍代表行動與外部世界,
黃代表心緒與內在整理。
兩棟房子兩種色塊,
並排成一種不比較的對話,
有人鍛鍊著走出去,
也有人練習著先把心安住,
兩者都是在處理同一頭獅子。

這個跨頁的一句關鍵宣言:
「我想找到自己的方法。」
畫面左邊的小黃抱著布偶,
布偶是孩子心理裡安定自我的工具;
作者把情緒調節具象化,
勇氣不是抽象性格,它是可以抱著的布偶。
右頁那扇巨大的門提醒我們,
有些門不是推一下就會開,
它需要設計、需要繞道、需要地圖。

🦁這個跨頁裡有全書最令我動容的一句:
「能躲就躲,也是一種方法。」
畫面裡,小黃把披毯一拋,
拉出鏟子、手套、圓鍬⋯⋯
披毯從自我保護的布,轉化為工作布;
防衛變成策略,情緒轉為工程。
不正面衝突,不代表失敗;
短暫的避開可能就是此刻最成熟的選擇。
繪本用這些工具把「繞道」合裡化,
也把「方法」具像化,
讓孩子與大人都能看見,
勇氣其實可以藉由外在力量產生。
接下來,小黃會做什麼呢?
🦁如果回頭看整體的畫風,
會察覺作者和繪者用最少的線條說最深的話,
厚重的黑線、平塗的大色面、
幾何化的建築、海報式的限色。
這種風格讓情緒不依賴臉部細節,
而靠比例、距離、方向與留白在說話。
小黃的眼睛常常被畫得很大,
暗示「觀察」是他的本事;
小藍則常常被放在畫面深處,
用身體在空間裡移動,
對應「行動者」的身份。
獅子的肢體永遠被切在框外,
提醒我們,未知不會被全部理解,
但我們可以理解其中一部分。
🦁圖像的鏡頭語言也值得一提,
從窗裡的遠眺,到屋外的長鏡;
從特寫的緊迫,到幾何空間的拉遠;
畫面在疏與密、近與遠之間擺盪。
這種「呼吸」讓讀者的身體跟著調整。
繪本的力量在於節奏,
而這本書的節奏,是用空間感寫成的。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文字上的一貫調性,
平實、不多餘,帶一點幽默,
像那句「能躲就躲,也是一種方法」,
語氣柔軟卻準確的把某種羞愧打開了。
🦁很多孩子(以及大人)
長期被單一的勇敢想像綁住,
要上、要快、要正面。
這本書給了另一種解法,
你可以繞道,你可以先找一些工具,
這是教人辨識情境、管理風險、設計出路。
從親子教育的方向來談,
這本書提供了親子對談很棒的角度,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
你心裡的獅子是誰?
牠什麼時候特別大?什麼時候會縮小?
你現在有哪幾種方法?
要不要也列一張「工具清單」?
🦁對大人而言,這些問題同樣有效,
我們都在某些時刻成為小黃,
抱著心裡的布偶,站在窗邊,
覺得自己還不行,還差一點點。
但是,還不行只是時間的狀態,
不是價值的評語。
我們可以害怕,也可以有方法,
我們可以羨慕別人,
也可以在自己的節奏裡前進。
我們不一定要直面獅子,
能躲就躲,也是一種方法。
🦁至於故事終將走向哪裡,
翻開後面的書頁自有定論,
但每個讀者也可以有自己的回答。
當我們闔上書,獅子仍然在門外;
但也許,我們的口袋裡已經有了一把小鏟子。
《門外仍然有獅子》
作者|尹我海
繪者|曺源希
譯者|簡郁璇
出版|小木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