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群習慣以「你是I人還是E人?」做性格區分。然而,你有多久沒靜下心想想自己是理性的人還是感性的人?或者是習慣左腦思維還是右腦思維呢?前兩者是社交與情感的範疇,而現在主要想說的是左腦與右腦,尤其是在交易上的深刻關聯。
自己一直以來就是典型的右腦思維者,右腦主宰的是想像力、創造力、直覺與藝術性。核心原則是重型態、對K棒「閱讀」進行「推論」。在交易上的體現便是「觀盤推論型」。其優勢在於能及早捕捉趨勢的啟動點,避免深陷於等待價位的泥沼而錯失良機。然而,單純的右腦推論也潛藏著危險,推論終究是推論,型態可能被破壞,直觀可能被誤導。
整體而言,我的交易狀態就像打造IRON MAN的鋼鐵裝,必須精工縝密,容不得一顆螺絲的錯誤,要嘛能精準的預判到行情的發動點,要嘛就是在同一個點位做出精準的反向錯誤交易。近期,透過社群匿名的文字輸出,甚至試著用截然不同的風格、語調來表達觀點,隨著風格語調的改變,思維彷彿也從右腦切換到了左腦。
左腦主導的是邏輯、分析、數字、結構與細節。核心原則是重籌碼、以點位就事論事。在交易上的展現便是「精算量化型」。其優勢在於等待行情明確後才進場,避免在行情初期因誤判方向徒增風險。它就像美國隊長那簡單卻強悍的一拳,每一擊都立足於事實與數據上。然而,過於拘泥於數字和點位,也可能導致策略的僵化,錯失大行情─在價格突破計算點位後,左腦交易者可能因「無法理解其背後邏輯」而選擇觀望,最終目睹價格揚長而去。對我而言,「精算量化型」的簡單強悍正是自己所欠缺的。甚至簡單強悍到自己一度懷疑過去一顆顆的螺絲組裝鋼鐵裝所花費的心神值得嗎?值得,文字的輸出與過往的經歷,讓想像力能化為策略並快速的辨識濾網,短短時間完成了「精算量化」的高度集成。
老實說,第一次覺得自己這時才真正拿到合格交易者的入場券。畢竟一個卓越的交易者,絕不是右腦或左腦的單一信徒,而需要懂得在兩種模式間流暢轉換,右腦負責想像宏觀的機會,左腦負責邏輯微觀的執行。「觀盤推論型」負責打開視野,發現市場的可能性,「精算量化型」則負責收斂風險,將可能性轉化為可控的、有紀律的實際收益。
唯有將右腦的創意與左腦的嚴謹合而為一,才能在市場中既看見潛在的星辰大海,又能腳踏實地,穩健地攀登眼前的每一座高山峻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