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智.如何想決定怎麼做-認知與行為 (3-2-上)被動投資的認知

2024/03/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如何想決定怎麼做-認知與行為

第一章主要探討的是商業行銷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與認知,以及投資人時常忽略的一些商業事實。而第三章至此,你則是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書籍完成目錄

例如,在人們對投資的認知裡,什麼是被動投資?什麼又是指數化投資?什麼又是ETF呢?散戶投資人有辦法將它們弄清楚嗎?如何沒有辦法弄清楚,散戶投資人又是如何決定要買ETF呢?

幸好,與系統一的誤判心理不同的是,這些是屬於系統二的思考。如果人們能在充份理解之後,才決定出各種投資行為,即使還是有可能受到誤判心理的影響,但只要在良好的情緒控管下做決策,一定能得出可預期的結果。

正確的認知 → 良好的情緒控管 → 各種選擇的行為 → 可預期的結果

我們先來看一下,到底什麼是被動投資,和散戶投資人的認知有一樣嗎?

被動投資的認知

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在其 1991 年的論文《主動管理的算術》中,簡單解釋了為什麼被動的指數化投資人一定是贏家。簡單的邏輯如下:

  • 若一個市場或一群特定的股票(例如S&P 500),有主動投資者和被動投資者。
  • 扣除成本前,所有主動投資者的平均回報,將等於所有被動投資者的平均回報。
  • 扣除成本後,主動投資者的平均回報,將低於被動投資者的平均回報。
  • 因此,主動投資者的平均表現必然,是的,必須低於平均的被動投資者。
  • 而且,主動投資者愈積極,成本愈高,績效勢必愈低於被動投資者。

引用夏普教授的話:「這些斷言在任何時期都成立。而且,它們只依賴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的定律。不需要其他任何東西。」

扣除成本後,主動投資者的平均回報,將低於被動投資者的平均回報。

扣除成本後,主動投資者的平均回報,將低於被動投資者的平均回報。

所以,若僅根據以上的邏輯,什麼是被動投資?如果想錯,認知不正確,那接下來就會一路錯下去,永遠困惑於主動好還是被動好?被動投資一定不會賠錢嗎?ETF等同被動投資嗎?主動選股就不是被動投資嗎?要全押下注(all-in) 一檔股票賺得多,還是分散的被動投資賺得多?…等等。

你能清楚回答上述的這些困惑嗎?

首先,主動(active)投資者指的是投資人很積極、活躍地尋找定價錯誤(mispricing) 的股票,他們僅持有市場中的部份股票,並且頻繁地買進賣出;被動(passive) 投資者則是指買進市場中所有股票的投資人,並依每一檔股票的市值佔整體市場的比例,來決定它們的權重,例如股票A的市值佔整體市場的1%,投資人就將投資組合1%的資金投資於股票A。至於平均回報,指的是整個市場或是一群挑選過的股票例如S&P 500,在特定時間內以市值為權重的加權計算。

主動與被動投資的重點,在於:「整體」,以及「平均回報」。依照以上邏輯,我們便能(而且僅能)簡單地獲得以下的認知: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21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超簡單股市投資術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7.6K會員
97內容數
投資就是人生。這大概是我唯一能想出的一句話,來詮釋為什麼投資找不到正確答案的原因。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答案,不管是投資,還是人生。只要選擇良善、正直的企業,或是人生的道路,雖然會有不同的結果,但結果一定不會太糟,而且通常是甜美的。永遠,也不要妥協。不要因為短期的利益,而忽略了長期會帶來的效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