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 2025 年正式啟動的防空計畫,一個號稱能在太空中攔截敵方導彈、保護美國本土免於核攻擊的龐大系統。它不只是軍事工程,更像是一部延續了 40 年的續集電影—從雷根的星戰計畫(Star Wars)到今天的黃金圓頂 (Golden Dome),同樣以科技神話包裝了政治信念與民族情緒。
防禦神話的起源

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 1940 年,當時還是演員的雷根在電影《Murder in the Air》中飾演一名探員,他守護著能讓戰爭消失的神秘超級武器。40 年後,他以總統身分提出戰略防禦構想(SDI),計畫在太空布署雷射與攔截系統,讓核彈變得無用且過時。這是冷戰時期最具象徵性的科技信仰,也被媒體諷為星際大戰。
而到了 2024 年的競選造勢場合,川普再次搬出這個夢想。他說:「當年不行,是因為科技還沒到。」如今他相信 AI、衛星與飛彈科技已足以「在美國頭頂築起一座黃金圓頂」。黃金圓頂:太空版的美國製造
川普的構想源於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這套由美國資助的系統能攔截短程火箭。他在競選演說中誇口:「我們要為美國打造一座鐵穹,甚至更好,黃金的、閃亮的、100% 美國製造。」上任一週後,他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啟動「Iron Dome for America」,後更名為「Golden Dome」。
這套計畫預計投資 1750 億美元,由空軍上將 Michael Guetlein 主導,將整合三層架構:
- 地面與空中防禦:升級現有雷達與中程攔截系統。
- 太空層級防禦:佈署軌道攔截器,鎖定導彈升空初期。
- AI 實時協同:利用人工智慧模型即時偵測與反應。
這三層結構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劇本,卻真實出現在白宮行政命令裡。
太空攔截的技術極限
黃金圓頂的核心概念,是在導彈升空階段(boost phase)就擊中對手。理論上,這能避免核彈進入大氣層後再攔截的高風險情境。但問題在於: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系統能在這個階段成功攔截過。
美國現行的 GMD(Ground-Based Midcourse Defense) 系統只有約 50% 攔截成功率,且主要針對北韓與伊朗等小規模威脅,並不適用於中國或俄羅斯的多彈頭攻擊。
若太空攔截器成真,它也可能被對手視為進攻性武器,引發新的太空軍備競賽。
川普的象徵政治
川普在第一任期以邊境圍牆象徵對移民的強硬,第二任期的黃金圓頂,則把邊界的概念延伸到整個天空。
對支持者而言,這不只是防禦系統,更是一種信仰回歸,一個能重現被保護的美國。但對國際社會而言,這是冷戰邏輯的回歸。俄羅斯與中國已發出聯合聲明,稱其為高度挑釁與破壞穩定的行為,北韓更警告這將把外太空變成潛在核戰場。
或許這類構想的真正力量不在科技,而在劇場感。它讓國民感受到安全,也讓政治家能在畫面中重塑秩序。
然而,如同曼哈頓計畫科學家歐本海默曾比喻:「美蘇像瓶中兩隻蠍子。」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兩隻,而是十幾隻核武蠍子在同一個瓶子裡。任何一方若試圖打破瓶子,都可能讓整個世界被碎片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