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正為能源轉型尋找新路時,有兩家公司,分別代表了東西方兩種文明的答案。一個來自中國江陰,以智慧風機與綠氫工業園聞名的 Envision Energy;另一個來自丹麥哥本哈根,以海上風場與工程治理著稱的 Ørsted。
他們不只是擁抱再生能源,而是在用風力,重寫重工業與能源結構的邏輯。
從風機製造到能源作業系統:Envision 的中國式整合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Envision 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零碳工業園。那裡的風能與太陽能不僅為當地提供電力,還直接驅動電動車電池生產與綠氫燃料製造。這種「電力—製造—燃料」的一體化設計,讓再生能源從輔助能源變成產業基礎設施。
Envision 的智慧風機以人工智慧驅動,每一台機組能即時分析風況,並與整個風場協同調整運轉狀態。這種網絡化控制讓發電量平均提升約 15%。 此外,公司正研發雙葉片風機,以更少材料達到相同輸出,反映出在供應鏈緊張下,從結構設計出發的創新思維。
Ørsted 的歐洲式工程:從石油公司到海上風電帝國

Ørsted 的故事幾乎是能源轉型的教科書。
它原名 DONG Energy,1970 年代是丹麥的石油與天然氣國企。在 2010 年後,丹麥政府決定全面退出化石燃料,DONG 轉型為 Ørsted,成為全球最早「自我脫碳」的國家級能源公司。Ørsted 的核心不是製造風機,而是專注於大型風場的建造、融資與長期營運。
它擅長整合供應鏈與金融機構,讓每一座海上風場能穩定運行 20 年以上,並簽訂長期電力購售協議(PPA)以確保收益。 在台灣、英國與美國東岸,Ørsted 幾乎已成為「海上風電」的代名詞。 它的策略是工程即永續,透過基礎建設與長期治理,形成歐洲式能源轉型的典範。
全球風電版圖:十強企業的力量轉移
根據 BloombergNEF 與全球風能委員會(GWEC)2024 年數據,全球風電市場的結構正快速東移。中國廠商佔據全球新增裝機的一半以上,而歐洲與美國則集中在高功率海上風場。

這個結構顯示出三個明顯趨勢:
- 製造東移:中國憑藉規模與成本優勢,在陸上風電形成壟斷;
- 技術北移:歐洲以工程與政策支撐海上風電技術。
- 市場分化:新興市場追求低成本電力,成熟市場追求長期綠電穩定。
從發電走向能源生態
2025 至 2030 年,風能將從發電技術進入能源生態的新階段:
- 海上與漂浮式風機崛起:深海風場將成為各國開發重點。
- 兆瓦級競賽白熱化:Siemens Gamesa 與 Vestas 正開發 18 MW 級海上風機,推動單場效能倍增。
- AI 運維成為標準:Envision、Vestas 導入預測性維修,使運維成本降低約 20%。
- 綠氫融合重工業:風能製氫將推動鋼鐵、化工與航運減碳。
最終,競爭焦點不再是誰能造出更大的葉片,而是誰能讓風能、電池與氫能連成完整的產業循環,讓再生能源成為可持續的經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