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全世界仍將焦點放在鋰離子電池時,一群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正在重新定義能源儲存的底層邏輯。他們開發出一種能讓鈉基全固態電池性能逼近鋰電池的新結構,不僅成本更低、製程更環保,也可能成為電池產業邁向新階段的轉折點。
從鋰到鈉
過去二十年,鋰離子電池是電動車與儲能市場的支柱,但隨著需求飆升,其成本與環境代價也逐年攀升。鋰礦資源集中於澳洲、智利與中國,開採過程不僅耗水、還造成鹽湖生態破壞與碳排放問題,使綠能的代價日益顯現。
2022 年,每噸鋰的價格一度飆破 8 萬美元,市場波動足以動搖整個新能源產業的供應鏈。當成本不再可控,企業與政府開始尋找新的電化學系統。這時,鈉進入舞台。
鈉豐富、廉價、幾乎無處不在,從海水到岩鹽都能取得。相較鋰礦開採,鈉的環境衝擊微乎其微。然而,鈉離子的尺寸更大、遷移速度更慢,導致導電性差、能量密度低,這也是它長年無法取代鋰的根本原因。
芝加哥大學團隊的突破:穩定亞穩態結構

2025 年,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的 Y. Shirley Meng 教授 帶領團隊,發表了一種新穩定結構:鈉氫硼化物(Na hydridoborate) 的亞穩態相。這一結構讓鈉基全固態電池的離子導電率提升 超過十倍。
關鍵在於透過加熱—急冷的熱處理方式,讓晶體結構在高溫下形成並快速凍結,從而鎖定具有高離子遷移率的排列狀態。這種手法在材料科學中早已被應用於金屬與陶瓷,但首次成功轉移至固態電解質領域。
更重要的是,這種電解質能在室溫乃至零下條件下穩定導離子,解決了過去鈉電池在低溫下效能驟降的難題。
厚電極設計:能量密度與壽命的雙提升
這項新材料不僅導電性高,也讓設計邏輯從輕薄轉向厚實。傳統鈉電池為降低內阻,多採用薄電極設計,但能量密度因此受限。芝加哥團隊利用新型電解質,使厚電極(thick cathode)成為可行設計,達成以下幾項關鍵優勢:
- 更高能量密度:厚電極能在同一面積內裝入更多活性材料,能量輸出提升 30~50%。
- 更長壽命:高導電性的固態電解質降低內阻與熱積累,使充放電循環更穩定。
- 成本更低:厚電極減少非活性材料(如集流體、隔膜)的比例,每度電儲能成本下降。
- 兼容現有產線:這種層狀設計可沿用現有鋰電池塗布與壓實工序,無需重新建廠。
這代表鈉電池從「概念技術」走向可實際量產的階段,也讓其在電動車與大型儲能領域具備真正的競爭力。
從競爭到共存
「這不是鈉對抗鋰的戰爭,而是共生的未來。」Meng 教授這樣形容。她預期未來的 Gigafactory 將能同時生產鋰系與鈉系電池,根據應用需求靈活切換。
- 鋰電池仍將主導高能量密度與輕量化市場,例如高階電動車與航空電池。
- 鈉電池則更適合成本敏感與體積不受限的應用,如電網儲能、家用備電與中價車型。
這樣的化學分工不僅可分散原料風險,也有助於降低整體碳足跡。對中國的寧德時代(CATL)與比亞迪(BYD)而言,這是下一輪產品差異化的機會;對歐美與日本企業,則是脫離鋰依賴、重建供應自主的契機。
鈉基全固態電池的突破,標誌著能源科技正進入材料多元化時代。過去我們在鋰、鎳、鈷的框架中優化工藝,如今則進入以鈉、硫、氯化物為代表的新材料競賽。
這個轉折與半導體的歷史相似:當矽材料逼近物理極限時,產業開始轉向碳化矽(SiC)與氮化鎵(GaN)。同樣地,當鋰的供應、價格與環境代價達臨界點,新的化學體系正被推上前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