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棟老屋,都藏著一段故事。
它可能是童年的回憶、父母留下的家,
或是一間你在城市裡找到的老房子,
充滿歲月痕跡,也藏著未來生活的想像。
而我覺得最有溫度的設計類型,就是「舊屋翻新」。
因為那是一種讓時間重新呼吸的過程。
一、舊屋的樣貌,藏著生活的痕跡
第一次踏進老屋時,
常常能感受到「時間」留下的氣味。
牆面泛黃、地磚老舊、結構歪斜、採光不足—— 這些問題乍看讓人想放棄,
但對我來說,它們正是設計的起點。
舊屋翻新的挑戰不只是外觀,
更多的是「如何在限制中,找到新的可能」。
例如保留原有樑柱結構、改善通風與採光、 或讓狹小空間重新擁有流動的動線。
設計師的任務,
就是在這些不完美裡,尋找「家的重生方式」。
二、從問題出發,而不是從風格開始
很多屋主在談翻新時,
第一句常是:「我想要北歐風」、「我想要現代感」。
但其實,設計的開始應該是—— 了解房子的問題與生活的困擾。
- 房子是否有滲水、潮濕問題?
- 電線是否老舊?插座數量夠嗎?
- 格局是否符合現代生活習慣?
- 採光與通風是否能改善?
這些問題會影響設計方向與工程預算。
只有先解決結構與生活的需求,風格才有意義。
否則再漂亮的裝潢,也只是「表面更新」。
三、設計的重點,是「重生」不是「重做」
舊屋翻新的最大魅力在於——「保留」與「更新」的平衡。
每棟房子都有它的故事,
設計師要做的,不是抹去它的過去,
而是讓它在新生活裡延續新的篇章。
有時,我會保留舊木門、老窗框,
只更換玻璃與五金,讓它重新發亮;
有時,會留下一段老牆的磚紋, 成為新空間裡最有溫度的記憶。
這些「被保留下來的痕跡」,
正是讓空間有靈魂的關鍵。
四、舊屋翻新的流程與挑戰
舊屋翻新與一般新成屋設計不同,
它需要更多現場評估與整合。
常見流程如下:
1️⃣ 現場勘查與丈量 → 檢查結構、管線、滲水情況
2️⃣ 格局重新規劃 → 改善動線、採光與使用機能
3️⃣ 設計風格與材質設定 → 平衡新舊元素
4️⃣ 施工階段 → 包含拆除、水電、泥作、防水、木作等
5️⃣ 細節調整與驗收 → 確認安全與使用便利性
最大的挑戰往往來自「未知」:
牆面拆開後才發現鋼筋鏽蝕、地坪挖開才知道管線老化。 因此,舊屋翻新的設計與施工, 都必須保持彈性與即時溝通。
五、讓老房子,重新擁有家的溫度
我最喜歡的一刻,
是屋主走進完工後的家, 輕輕說出那句:「這裡還是原本的家,但變得不一樣了。」
那種「熟悉中帶著新生」的感覺,
是舊屋翻新最動人的地方。 設計不是讓時間消失, 而是讓時間變得更有意義。
結語
舊屋翻新,看似是修補與重整,
其實更像是一場「生活更新」。
工程中的每一步,
都需要設計師與工班不斷溝通、確認與調整。 有時為了現場狀況通宵改圖, 有時一大早就到工地與廠商討論, 而支撐我完成這一切的目標,只有一個——
讓屋主能夠住進夢想中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