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頭看前幾天寫的東西,突然發覺⋯⋯欸,怎麼感覺有點亂?不是說內容不好,而是那種散散的、沒有連貫的感覺讓我有點擔心。你知道嗎,就像抽屜裡塞了一堆東西,每個都很重要,但就是找不到你要的那一個。如果不整理一下,之後要推進事情的時候,大概會卡住吧。 所以我想,好,那就來把這些點子串起來,做成一條可以實際運作的生產線。這樣講可能有點工廠的感覺,但確實就是這個意思——我需要一個清楚的流程,讓我可以快速、穩定地產出需要的內容。 想清楚這個目的之後,心裡突然輕鬆了不少。我發現啊,當你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的時候,路就變得好走多了。 那流程要怎麼走呢?我大概預想了一遍: 首先當然是品茶。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就是真的坐下來、好好喝一泡茶,感受它。喝完之後,我會先寫下《風味描述》——這個我先不展開細節,今天只是要把整個流程理清楚而已。 接著是《風味聯想》。說實話,這個步驟我覺得蠻有意思的,它的目的是盡可能地發散、廣泛地聯想,產生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像是鋪了一堆跳板,之後可以選擇要跳去哪一個。這時候不用急著收束,反而要故意讓思緒飄散一點。 同時,我也會把《茶品基本資料》補上。這個就比較理性了,產地、製程、品種這些客觀的資訊,讓整個文案不會只有感性的部分,也有紮實的事實基礎。 然後來到最關鍵的一步——《篩選意象》。這個真的很重要。當我把前面發散出去的那些聯想收回來,篩選出最適合這款茶的意象之後,整個茶的「個性」就定下來了。就像是,你想讓別人記住這款茶的什麼樣子?是清新的、沈穩的、還是活潑的?一旦定調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說起來,做到這個步驟,文案其實已經完成七成了。剩下的,就是把這些素材編輯成一篇完整的介紹文,讓理性和感性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讀起來不會太乾也不會太飄。編輯完,文案就算是完成了。 至於聲音素材、畫面素材這些,像是錄音、拍照、剪影片之類的,就算是後製了,之後再來處理。先把文字的部分搞定比較重要。 這禮拜,我打算試著寫出一版完整的茶品介紹文。從《基本資料》、《風味描述》、《風味聯想》、《篩選意象》一路到《完稿》,完整走一遍。預計禮拜五晨會前要交出去,所以時間還算夠,但也不能拖。 嗯,大概就是這樣。把流程想清楚之後,突然覺得事情沒那麼複雜了。接下來就是實際去做,看看這個流程在實戰中會不會需要調整。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alalin的沙龍
2會員
29內容數
Lala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2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怎麼把腦袋裡那些零零碎碎的畫面和想法,整理成一個能真正打動人的完整形象?不是那種看過就忘的資訊,而是能讓人記住、甚至讓人想採取行動的那種。
說穿了,我想做的就是讓抽象的概念跟具體的感官經驗緊緊綁在一起。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像聞到某個味道,突然整個童年的記憶都回來了。我想要創
2025/10/22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怎麼把腦袋裡那些零零碎碎的畫面和想法,整理成一個能真正打動人的完整形象?不是那種看過就忘的資訊,而是能讓人記住、甚至讓人想採取行動的那種。
說穿了,我想做的就是讓抽象的概念跟具體的感官經驗緊緊綁在一起。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像聞到某個味道,突然整個童年的記憶都回來了。我想要創
2025/10/18
站在那座海邊古老寺廟前,第一個念頭是:咦,怎麼這麼素?
跟台灣那些雕龍畫鳳、金碧輝煌的廟宇比起來,這裡真的樸素到有點讓人意外。大部分都是木頭本色,沒有那種讓你眼睛不知道該往哪看的繁複裝飾。不過仔細看,還是會發現他們的心思——屋簷的轉角處、牆角的某些地方,有那麼一點點鍍金的設計,就那麼一點點,像是刻
2025/10/18
站在那座海邊古老寺廟前,第一個念頭是:咦,怎麼這麼素?
跟台灣那些雕龍畫鳳、金碧輝煌的廟宇比起來,這裡真的樸素到有點讓人意外。大部分都是木頭本色,沒有那種讓你眼睛不知道該往哪看的繁複裝飾。不過仔細看,還是會發現他們的心思——屋簷的轉角處、牆角的某些地方,有那麼一點點鍍金的設計,就那麼一點點,像是刻
2025/10/16
10/14 隨筆:從山寺台階到日本綜藝,我對「精益求精」的觀察與反思
現在是吃完飯店早餐,準備離開前那幾分鐘,老實說,這段「中性過渡期」特別值得寫下來。因為我發現,許多重要的思緒和情緒,其實都發生在活動之間的微小空檔,那種抽離安穩、準備重返日常的「結束與開始」的轉換感,比任何大事件都來得真實。
2025/10/16
10/14 隨筆:從山寺台階到日本綜藝,我對「精益求精」的觀察與反思
現在是吃完飯店早餐,準備離開前那幾分鐘,老實說,這段「中性過渡期」特別值得寫下來。因為我發現,許多重要的思緒和情緒,其實都發生在活動之間的微小空檔,那種抽離安穩、準備重返日常的「結束與開始」的轉換感,比任何大事件都來得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