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lalin-avatar-img

Lalalin

4 位追蹤者

Lalalin

4 位追蹤者
avatar-img
Lalalin的沙龍
2會員
35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昨天的靈感,我越想越覺得這套方法極度實用。 ​你想想,在做音樂生成這類創意發想時,最麻煩的就是: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創意毫無邊際。 ​如果我們直接把 Artlist 這種專業平台上已經整理好的音樂分類清單拿來用,變成自己的**「指示詞彙候選清單」**呢? ​原本無邊無際的創意挑戰
Thumbnail
本文分享「微型實驗」筆記技巧,強調「做完,馬上就要記錄」的核心要求,透過即時反思提升專注力、進入心流狀態,並建立強大的內在動力與自我效能感。作者將此技巧比喻為音響等化器,闡述細節微調的槓桿效應,並提出結構化筆記系統,將知識點轉化為可篩選數據,最終引導讀者從「盲目實驗者」轉變為「有意識的研究者」。
Thumbnail
心裡住著兩種聲音:渴望自由,也追求規律。它們像動態平衡——自由提供創意空間,結構幫助想法落地。想在重複工作中保持熱情,把工作當成「實驗」,帶著好奇心把任務看成實驗,將責任轉化為挑戰。當日常進入自動駕駛,主動做實驗能從被動執行者變成生活設計者。用創造新體驗打破僵化模式,找回興奮與自由,重新掌握主導權。
被遺忘的承諾其實藏在潛意識裡持續影響我們。透過溫柔的自我對話,釐清了三種可能:被閒置遺忘的目標、因他人建議而捨棄的重要之事、用理性打發掉的念頭。讀完後能學到辨識內在真正的聲音,區分主動拒絕與被動遺忘,更重要的是,與自己展開誠實對話,找回那些真正重要卻被誤判為不緊急的目標,重新建立內在的和諧與完整。
你是否覺得日子總是平淡無奇?這篇短文帶你把生活變成創作與成長的燃料——學會敏銳觀察、以故事記錄每一刻,讓經驗化為推動心智的「複利飛輪」。翻開它,開始清醒地活著。
有些靈感,只有親手摸過才會懂。這次我試著把它整理成流程。我不是專家,但我也在學習的路上,越走越清楚。 昨天是第二次拍攝影片,說實話,有點神奇。 前幾天我基本上就是在攝影棚裡亂玩一通,拿著相機東拍西拍,沒什麼章法。但昨天下午拍到一半的時候,腦子裡突然有什麼東西「喀嚓」一聲接上了。就像是你盯著一幅混
昨天那場內容大整理,說真的,讓我對創作這回事有了某種⋯⋯該怎麼說呢,像是突然看清楚什麼的感覺。打開方格子後台的時候,我盯著那一個月累積下來的數字,手指懸在滑鼠上方,心跳得有點快——這不是在查業績報表,這是在找一個我不確定存在、但又非找到不可的答案:哪些內容,既能讓我寫到欲罷不能,又剛好是讀者願意停下
這篇文章探討「自我」被過度汙名化的現象。作者強調向內探索是同理心的基礎,唯有深刻理解自己的情緒脈絡,才能真正感受他人處境。最後提出核心信念:對自己寬容是對他人仁慈的前提,一個懂得善待自己的人,自然能將這份溫柔延伸到人際關係中。「自我」應被視為一種結合內省與社交智慧的正面能力,而非貶義詞。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從混亂的靈感筆記中,逐步整理出一條清晰內容產線的過程。從品茶開始,透過《風味描述》、《風味聯想》到《篩選意象》,讓感性與理性並行,最終形成一篇有層次的茶品介紹文。作者發現,當思緒被梳理成流程後,創作變得更穩定也更自在——就像一泡茶慢慢釋放風味,靈感也能有系統地流動。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怎麼把腦袋裡那些零零碎碎的畫面和想法,整理成一個能真正打動人的完整形象?不是那種看過就忘的資訊,而是能讓人記住、甚至讓人想採取行動的那種。 說穿了,我想做的就是讓抽象的概念跟具體的感官經驗緊緊綁在一起。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像聞到某個味道,突然整個童年的記憶都回來了。我想要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