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隨筆:從山寺台階到日本綜藝,我對「精益求精」的觀察與反思
現在是吃完飯店早餐,準備離開前那幾分鐘,老實說,這段「中性過渡期」特別值得寫下來。因為我發現,許多重要的思緒和情緒,其實都發生在活動之間的微小空檔,那種抽離安穩、準備重返日常的「結束與開始」的轉換感,比任何大事件都來得真實。它沒有強烈的興奮或留戀,只是純粹的情境轉換點。這讓我想起「心流」結束時那種儀式感,原來連這種準備離開的「無事發生」,都該被視為一種認知素材。
說到素材,昨天挑戰了山寺,那 1015 階的連續石階,原本以為隔天雙腿會廢掉,結果竟然一點肌肉痠痛都沒有!天啊,這真的太讓我開心了!這不是誇耀,而是最真實的成效驗證:平日規律深蹲這件「小事」,竟然在這種極端情境下,展現了「身體資產」的複利效果。高強度重複訓練帶來的耐受性,確實是讓我能輕鬆應對挑戰的底氣。
這就引出一個我最近一直在想的問題:到底什麼東西才真正值得我們用文字記錄?
我現在的標準很明確:只有照片無法捕捉的東西,才值得寫下來。照片能記住時間地點事件,但它拍不下來「你當下的思考、感受、洞察和知識連結」。文字記錄的價值,就在於捕捉這些無形的心靈活動,這些內省思考的結果,決定了筆記的深度和長期價值。像是記錄剛才那種「過渡狀態」的動機,就屬於這個範疇。
說起來,還有件事也挺有意思的。
昨天看日本綜藝,他們竟然在比賽歌手的肺活量能撐多久,還有餐廳服務員的上菜速度。這乍聽之下有點好笑,但仔細一想,這不就是日本「職人精神」最娛樂化、最極致的體現嗎?他們把原本「不可量化」或「理所當然」的基礎技能,用娛樂方式進行了極致的量化和公開展示。
從歌手的肺活量持久度到餐廳的上菜速度,這些細節的競爭,強烈體現了他們對「精益求精」的推崇。這精神不僅在傳統工藝裡,還滲透到日常工作和專業基礎中,暗示著社會普遍認可和讚賞「將事物做到極致」的價值觀。這跟我爬山沒痠痛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持續優化帶來的卓越成果。
更重要的是,這種對細節技能的競爭,折射出日本社會對「時間效率」的極度重視。他們把服務中的「時間」本身,視為一個可競爭、可優化、甚至具有美學價值的要素。這種對時間的精確控制和尊重,才是支撐他們高品質服務的文化基石。這也讓我反思自己:我在時間管理上,是不是也該多一點對這些極微小時間單元的「精益求精」?
最後再補一個導遊跟我們聊到的點。他說,日本他們推崇的「超聚士」(超巨星),多半是在專業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一般老百姓,而不是那些政治人物或娛樂明星。這是一個很棒的認知學習點,它告訴我們:這個文化更傾向於讚揚腳踏實地的專業成就和普通人的持續努力。這種價值觀,其實與他們推崇「職人精神」和「效率」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說,今天早上短短幾分鐘的觀察,從一個「準備離開」的微小感受,到檢驗深蹲成效,再到綜藝節目裡對細節和效率的極致追求,所有這些看似獨立的點,最終都匯聚成了同一個主題:將小事做到極致,就會帶來巨大的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