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上的小貓抓著星空被子,
眼睛閃亮亮的,像是暗示叫我帶她回家,
好的,我帶回來了⋯⋯欸不是,
重來!
小貓像是在暗示今晚,
牠絕對沒打算乖乖閉眼。
那條棉被像是一整片宇宙,
行星、彗星、流光散在布面上,
閃爍得像夜色被拆下來蓋在身上。
整個封面在說的不是「快去睡」,
而是「先讓我看看今晚的夢有多精彩」。

🐱開場的房間畫面完全是爸媽既視場景,
玩具散落一地,燈還亮著,
小貓滿身活力,貓媽媽在門邊深呼吸。
畫面上的地板橘得發光,
像是孩子尚未熄滅的白天能量。
可是你仔細看,
那些玩具、書本、吊飾、行星模型,
全都在預告今晚做夢的素材。
這個場景的關鍵千萬別放在「還沒睡」,
想表現的是「這些還沒結束的事」,
會被轉化成之後的夢。
故事從一開始就提醒我們,
夢可不是憑空出現,
它生長於現實的碎片,
孩子的想像從床邊就能出發。

🐱當貓媽媽蹲到孩子身邊,
眼睛與孩子平行,語氣也變輕。
那個瞬間非常有戲劇感,
畫面從拉開的門框變成貼近的特寫。
她說:「一起到夢裡玩?」
小貓原本張牙舞爪,聽完愣住,
彷彿聽見某種可接受的條件。
這是繪本裡少見的「溝通場景」,
沒有諄諄教誨,卻是理解和溝通。
媽媽理解孩子的不想睡,
其實是還想繼續探索世界。
她沒有取消孩子的探索,
跟孩子討論我們換個地方繼續。
這一幕的幽默在於,
大人其實也被自己說服了。
那句話既哄孩子,也哄自己,
「睡覺」變成「共同前往」的提案,
感覺比權力拉鋸戰有趣多了。

🐱進入夢境的瞬間,畫面突然鬆開,
天空成為第一個場景,
粉紫與金黃的交錯
讓整頁像一口氣吐出白天的緊繃,
他們飄浮在雲上,彷彿整個身體軟綿綿的。

🐱接著是海洋,
顏色濃得像螢光色的熱可可,
動物們巨大又誇張,
這裡的節奏像是孩子的精神狀態,
只要是有趣好玩的,都可以再一下下。
畫家用飽和的洋紅與紫紅
描繪這股「半夢半醒的躁動」,
同時媽媽也在畫面中維持穩定的姿勢,
像是在說,放心玩,夢裡不會摔倒。
🐱整本書的色彩轉換其實藏著節奏,
亮橘→粉紫→洋紅⋯⋯到最後的夜藍,
從日的餘溫到夜的靜息,
正是入睡前的階段。
如果你邊讀邊注意自己呼吸的速度,
會發現畫面在無聲的降速,
到最後幾頁,筆觸開始厚重,
線條模糊,像是有人故意把焦距調遠。
這是畫家最厲害的地方,
他讓孩子的生理視覺跟著故事一起「慢慢變睏」。
🐱《睡睡喵》有趣的地方是,
它是一本適合哄孩子入睡的書,
但整個故事其實在描繪「想像力的誕生」。
夢裡的世界不只包含天空、海洋,還有書本,
當兩隻貓走進繪本書頁裡,
所有童話故事人物都現身。
那一幕其實是一個暗示,
想像力和閱讀的邊界其實一樣寬廣無比。
在這裡,
母親角色不只是「哄睡者」,更像「導演」。
她帶著孩子穿越現實與幻想的布幕,
教他如何用故事延長世界的時間。
對孩子來說這也是心理上的啟蒙,
睡前的「閉上眼睛」成為開啟創造的最佳儀式。
🐱本書出自繪本創作組合小木屋工坊(The CABIN COMPANY),
他們的畫風以高彩度、奔放筆觸、
帶點奔放的構圖著稱。
平常看他們的作品多是熱鬧、濃烈、
甚至有點「過滿」;
但《睡睡喵》呈現了他們的另一面,
先收、留白,最後再降速。
這對組合最擅長的其實不是「畫夢」,
而是「畫那個快要睡著的瞬間」。
筆觸看似隨意,但構圖非常精準,
線條微晃、邊界模糊,
讓畫面帶著搖晃感,彷彿在床上晃動。
那是一種特別的節奏感,
像心跳與呼吸之間的間奏。
🐱而用貓來當主角也是好妙的選擇,
貓的性格天然的介於清醒與夢之間,
他可以在清晨睡、半夜醒,
永遠看起來若有所思。
這種「不全然清醒」的狀態,
非常符合故事想談的那個世界,
夢裡的秩序既柔軟又具邏輯。
🐱它提供了家長一種新策略,
每個家裡都會上演「不想睡」的戲碼,
而《睡睡喵》告訴我們,
與其爭辯拉鋸戰,不如邀請共同夢險。
當你對孩子說「我們夢裡見」,
你其實給了他一個安全的承諾,
睡著並不意味著被留下。
這句話既是安撫,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教育,
教孩子用想像力修補現實,用夢維持親密。
每一次哄睡,其實也給我們放下的機會,
放下手機、放下白天的瑣碎、
放下對完美結尾的執著。
在那一刻,房間的燈光變成月光,
說故事的聲音變成呼吸,
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漸漸模糊。
孩子閉上眼,
我們也跟著被故事哄進一個安靜的宇宙裡。
當你對孩子說「我們夢裡見」,
其實也是在對自己說:「明天見。」
《睡睡喵》
作者|小木屋工坊
出版|大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