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ts(2025)
成長還是妥協?同性戀軍旅之路的愛與恨
「軍旅生活」幾乎是台灣男性不可或缺的一塊,雖然曾短暫免除兵役,但面對對岸的文攻武嚇,台灣免不了從過去即是全民皆兵的狀況,如果以一個島國就是如此,那麼全球軍力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對於部隊要求和訓練恐怕就非台灣所能比擬。
如今美國軍隊也是在一次次的事件中改變自身狀況,其中在二戰之後到當代,對於人權有著莫大改進,從性別、種族、身材、一直到性向。但在那同性戀在軍中還有罪的1990年代,同志的軍旅生活是一場對人生的懸崖冒險。
改編真實自傳《軍靴男孩》,敘述被受霸凌的同性戀男孩寇普跟著好友雷一起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軍事高壓環境與每日嚴格訓練,讓寇普感覺自己在活受罪,完全不適合他這個纖細的同志,但他也逐步在這陽剛的環境中找到小GAY的生存之道,也發現每個隊友都有自己背負的問題,寇普也思考起自己的本性與加入陸戰隊之間的矛盾。

《軍靴男孩》是什麼影集?
「風雲起,山河動……」如果是當過兵,尤其是台灣服役陸軍的男性,對於這段軍歌歌詞,一定是在熟習不過。想當年每天早晨,每個人就排著隊、踏著步伐,就要到訓練場早點名時,就要唱這首軍歌。軍中生活到底是怎樣?這一時間也很難用個人經驗概括,畢竟就像進了一間公司一樣,每間公司有自己的文化和工作模式,軍旅也一樣,每個旅部、連隊、甚至學長學弟與班上同梯,經歷的當兵生活是無法複製的。能有爽缺、就有屎缺,我的軍旅生活其實原則上還算順遂,與絕大多數人一樣,不好也不壞,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不是如此。
美國影集《軍靴男孩》是根據實際當過美國陸戰隊作家-格雷格.科普.懷特,所作自傳《粉紅海軍陸戰隊》改編的影集。作者格雷格是在保守家庭長大的同性戀者,跟異性戀朋友一起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裡面一些所見所聞,除了隱藏同性戀身分之外,還得讓自己在陸戰隊中存活下去結訓。
影集中加入了許多原創人物,自傳中格雷格也已寇普為主角,並修改了許多原本角色的人際關係,或是更戲劇化的安排,並且探討關於過去美國軍隊中,對於除去「同性戀身分標籤」和「定罪同性戀」的故事案例。


格雷格有五年的海軍陸戰隊經歷,而且他的回憶錄《粉紅海軍陸戰隊》的許多細節是經得起驗證,並且在美國部隊有著實際紀錄,也打破當年許多反同人士懷疑他是否杜撰或虛構自己的軍旅經歷。其實影集《軍靴男孩》已經大幅修改很多自傳的篇幅,例如在真實經歷中,包含格雷格的朋友,並沒有知道格雷格的同性戀身份,影集中同性戀寇普,還有雷一位好友知道他的秘密,也讓更多故事可以圍繞在兩人的友誼身上,並且不只有同性戀,同時也帶出許多加入海軍陸戰隊新兵自身的家庭問題、還有各種人生困境。
對於《軍靴男孩》大幅度的改編,並不完全依據自己的自傳,原作者格雷格保持很開放的態度,他在媒體訪問中表示,自己很認同《軍靴男孩》這部影集故事,雖然故事改編加入原創情節,並美化軍中了很多地方,對於「同性戀青年在最不可能成功的地方成就自己」。
這個理念跟自己的自傳《粉紅海軍陸戰隊》所要傳達的內容本質是一樣的,並且對比《軍靴男孩》主角寇普對於海軍陸戰隊像是夏令營的想像,他自己也幽默的表示:當初跟朋友加入陸戰隊,純粹是他想要把自己曬黑,有著好看漂亮的膚色。


《軍靴男孩》分析與延伸:
美國海軍陸戰隊簡稱「USMC」,是隸屬美國海軍,創立於1775年,目前現代史上歷史最悠久的陸戰隊。雖然隸屬於海軍部,具備能獨立作戰、判斷、指揮的能力和權限。在體檢完成與確認入伍,新兵會有為期「13週的基礎訓練」,影集《軍靴男孩》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13週的新兵訓練期,也是基礎訓練營之中,由新訓教官、班長來擔當。在這裡其實影集跟自傳就有很大的差別,在於自傳有許多真實新訓軍事訓練的狀況,影集比較著重在同性戀主角寇普,在不友好環境下自身的成長、與同梯之間的磨合關係。
原作《粉紅海軍陸戰隊》所敘述的軍旅生活是在1980年初,雷根總統時期,而影集《軍靴男孩》主要設定的時空背景是在1990年代的柯林頓總統時期。在這兩個背景下的部隊其實有一些不同的差異,尤其是在「同性戀」的看法上。原作的1980年,同性戀當兵是完全違法的一件事,若被發現性向將會被「不名譽退伍」。
尤其當年愛滋病的流行,助長反同思維,故軍中同志的狀況相對艱難。而影集則將背景換到稍微好轉一點的90年代,雖然同性戀已經不是完全違法,但這個時代軍中對於同志的態度轉為「不問;不說」政策,那時代想從事軍人職業的美國人其實不多,故政府實際改革歡迎各方人士(種組、女性)進入,但表面開放、實際軍中生活還是壓抑。



故在這裡可知兩個年代,不管是被知道同性戀身份或與同性間有性關係,都可依法受軍事法庭懲處,80年代會毀掉一名同性戀軍人的生涯,90年代因對應「不問;不說」政策,比較多是視而不見,但如果一旦被人揭發,雖然不像80年代帶著不名譽退伍,都會採取行政退伍、降級等方式。
「不問;不說」政策是1994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解決以在職軍人性傾向的政策,即為只要同性戀者不公開,長官就不會揭露。這也是《軍靴男孩》中,連長在劇中所採取的手段。而有意思的是在90年代其實還是有不少教官新兵、值勤軍官彼此產生情愫而被行政退伍。
故從二戰期間到80年代完全禁止同性戀,90年代提出「不問;不說」政策,以鴕鳥心態,看不見就不存在。美國軍人同志真正可以公開身份,並且不受到任何處分,要到2011年「不問;不說」政策的廢除。而在2016年也開放跨性別者入伍服役(註:需完整跨性別手術),在這之後川普總統曾廢除跨性別者服役資格,但之後又改回。但政策禁止歧視,不代表美國軍方就不存在歧視,許多軍中服役的同志軍人有接近7成不會公開自己的性取向、甚至在特種部隊更有根深蒂固的歧視與父權文化,故翻拍《粉紅海軍陸戰隊》自傳的《軍靴男孩》,以加入陸戰隊的同性戀男孩的故事,就算在現代也還是重要。



《軍靴男孩》值得一看嗎?
對於實際服過一年半兵役,也寫過以軍旅題材為主題的BL小說(《三三五日軍中手札》、《軍中輔導》)的自己,《軍靴男孩》這個題材的確讓我很感興趣,故在工作之餘的時間把它看完,我認為他其實比起同性戀者在軍中,更多是主角寇普與許多不同個性的同袍相處,與自身在陸戰隊中得到什麼?克服什麼?讓他有所突破。如同《粉紅海軍陸戰隊》原作者格雷格,認同《軍靴男孩》改編,並敘述說他希望這部劇可以給觀眾明白一件事,就是同性戀在部隊這件事不一定都是悲劇,和虐戀,它還有其他關於自我突破、歸屬與同袍情誼。
影集《軍靴男孩》很明顯分成兩條線,一是從同性戀新兵寇普去看陸戰隊,以一個從普通民眾走到軍人世界的青少年視角,並且對於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有所顧慮,又恐懼被人發現,然後帶出他自己、其他同性戀新兵或是直男新兵同梯的故事。
另一邊則是教官蘇利文的故事,來帶出當時部隊許多政策,和他如何看待寇普這樣的士兵進入到陸戰隊。整體來說《軍靴男孩》其實有點像是《粉紅海軍陸戰隊》的改編後傳,除了蘇利文代表美軍陸戰隊的80年代、而寇普則是90年代,更可以說其實蘇利文的視角或許更貼近傳記作者格雷格一些。



基本上劇情中其實沒有太多醜化軍中的情節,更多放在男孩的成長和對於當時代部隊對於同性戀者官兵的壓迫性,整體來說比較趨於平衡,甚至有點軍旅立志的屬性。但美國五角大廈在之後有聲明表示一些影集背後都有「操弄意識形態」而非純粹歷史回顧,媒體多半認為這公告是針對《軍靴男孩》。以我自己看完新聞稿的猜測,五角大廈還是有鞏固保守軍方立場,但針對《軍靴男孩》劇情這點其實並非走回反LGBT路線,而是不願意提及過去因為性向的軍人處分,讓國際或美國民眾去深刻知道這段,有掃軍中顏面的黑歷史,比較像他們不支持該劇的態度。英國《衛報》在文化專欄也報導「Pentagon criticises Netflix for making ‘woke garbage’ after gay military drama」也有相關觀點。
《軍靴男孩》雖然是敘述同性戀在陸戰隊,但整體劇情有絕大多數敘述描寇普的成長,還友與朋友跟隊友之間的相處,還有一些早期陸戰隊可能會出現的狀況。其中並非單單描繪同性戀身份的苦痛,在一般異性戀者男性當兵,也有著自我需要跨過和跨不過的坎,這是這部劇很有意思,也相對平衡之處。
過去我也寫過關於軍旅與同志相關的故事,當時有腐女反饋她的老公先看完了那本小說並且想起過去當兵的日子,我想《軍靴男孩》也有同樣的作用,有時候故事並不用刻意放大性少數,而是從劇情中讓人了解一段故事裡這些人在當時的困境,或是因為一些不得不的選擇,而導致今天為何對於平權與反歧視如此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