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每年最常和客戶的對話。
而他們臉上的表情,總是從驕傲,瞬間轉為震驚、不解,甚至憤怒。他們第一個反應都是:「怎麼可能?你是不是算錯了?」
我必須告訴你,這個 70 萬的財務黑洞,並不是一個謎。它是有跡可循的 !
為什麼財報賺100萬,稅單卻要你繳170萬的稅?
你是不是也遇過這種事? 那一刻,你不是覺得自己被坑了,就是懷疑人生。
先告訴你答案: 你沒被坑,帳也沒算錯。
真相是,你和你那位最強大的隱形股東,也就是政府, 正在用兩套完全不同的規則在玩同一場遊戲。
這個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帳做錯了, 而在於:你和你的隱形股東,也就是國稅局, 從一開始,衡量獲利的標準就不一樣。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搞懂的核心:「會計所得」與「課稅所得」的巨大鴻溝。
官方的定義就很清楚: 依照《商業會計法》計算出來的「會計所得」, 是根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算出來的稅前損益。
但政府要你繳稅的「課稅所得」, 是依照《所得稅法》規定算出來的所得。 規則不同,結果自然不一樣。
我用一個更生活化的例子來比喻: 主廚的創意食譜 vs. 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
你記的帳,是你的「主廚創意食譜」。目的是向饕客、股東、投資人或銀行, 展現這道菜的價值,證明公司的實際營運狀況。
國稅局要看的帳本,是「食品營養成分標示」。它不在乎你的料理多有創意, 它只關心一件事:根據全國統一的標準,計算出客觀、標準化的結果。核心是為了確保課稅的公平與穩定。
所以,鴻溝就出現了。 而且,法律還強制規定,這條鴻溝你必須自己想辦法填起來。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2條就明文要求, 當你的帳跟稅法規定不一樣時, 你必須在報稅的時候自行調整。
理解這個財務黑洞並非錯誤,而是你事業升級的必然過程,你就能告別對稅單的恐懼。
地雷一:被打了七折的人情投資 - 交際費
那些最常讓我們頭痛的,就是稅法規定必須從費用中剔除,並且再加回來利潤的項目。這些必須被加回來,而且未來也沒有機會扣除的費用, 就叫做「永久性差異」。
你為什麼要知道這個詞?
因為當你跟會計師說:「我想了解一下我們公司主要的永久性差異有哪些?」他會立刻知道你是內行人,你們的溝通效率會瞬間提升好幾倍。
創業者最痛的場景
為了拿下關鍵訂單,你今年花了40萬在交際費上。
年底結算時,會計師卻告訴你:老闆,稅法規定我們公司今年的交際費上限只有30萬。那超出的10萬必須加回到利潤裡去繳稅。
這等於是說,那超出的10萬, 讓你平白無故多了10萬的課稅所得。更重要的是,交際費隱藏的稅上加稅懲罰。
根據《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19條的規定, 交際費支出的5%進項稅額是完全不能扣抵的。
所以,一筆含稅10,500元的餐費, 當中的500元進項稅額是直接石沉大海。如果這10,000元又不幸超限, 還要再被課徵20%的營所稅。這就是交際費真實且高昂的代價。
政府為什麼要這樣規定? 其實它在管理一個全國性的風險:公私不分。所以,它必須劃一條合理業務支出的線。
你應該怎麼做?
不要在年底才來後悔,要在年初就建立交際費預算。這個上限是根據你公司的年度進銷貨,按級距與比例計算出來的。
可以請你的會計師,根據今年的營收目標,幫你試算出這個法定上限。當預算用到80%時,警鈴就該響起。
這條紅線,不是來限制你的,它是來逼你升級你的客戶經營策略的。
地雷二:無法被同情的系統失靈稅 - 各類罰鍰
公司貨車司機的超速罰單, 或是你報錯稅的罰款,為何一毛錢都不能抵稅?
你覺得很無奈, 這些大大小小的罰單加起來,一年也有個5、6萬。這些都是營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摩擦成本。
而且這個範圍非常廣, 不只是交通罰單或稅務罰款,還包括違反環保法規、食安法規、勞基法,甚至是傳染病防治法的罰款,通通都不能抵稅。
這背後的邏輯,帶有懲罰的意味。《所得稅法》第38條就寫得清清楚楚。
如果罰款可以抵稅, 就等於是全民在幫違規者的錯誤買單,這會非常不公平。
你應該怎麼做?
收到罰單,付錢只是最簡單的一步。你必須把每一次罰款,都當作繳學費。
召集相關人員開會,問三個問題:
- 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是司機的個人問題,還是公司的派車系統沒有給予足夠的運送時間?
- 我們要如何修復這個系統漏洞?
- 我們要如何建立一個預警機制,防止未來再犯?
如果你不能從中學到教訓、優化系統,那這些罰款就真的只是打了水漂。
地雷三:最令人扼腕的信任崩壞成本 - 無憑證支出
為了省一點稅,你答應合作廠商不用開發票,結果卻虧更大了。
廠商跟你說:老闆,我算你便宜一點,你直接匯款給我就好。一年下來,你付了50萬給他。
年底結帳,會計師告訴你:這50萬,因為沒有合法的憑證,在報稅時,一毛錢都不能認列為公司的費用。
你等於是為了省下 2.5 萬的營業稅(50萬×5%), 卻損失了用 50 萬費用去抵減20%營所稅的權利。
如果以查帳申報營所稅的話, 就相當於要多繳10萬元的稅(50萬×20%)。一來一往你還倒虧了 7.5 萬。
更糟的是,廠商沒開發票給你,如果被查獲的話, 除了廠商會被補稅加罰之外,你未依規定取得憑證,也是會被罰的。
國稅局在這裡守護的是整個商業環境的信任鏈。其實統一發票,不只是一張紙, 它是台灣稅務系統的核心,串連了金流、物流、資訊流。沒有了憑證,國稅局無法分辨你這筆錢是真的用於營業。
你應該怎麼做?
建立並執行你的原則:無憑證,不合作;無發票,不付款。
這不只是財務部門的事, 這是CEO必須親自推動的企業文化。堅持索取憑證,也是在為你的事業,篩選出體質同樣健康的合作夥伴。
時間差的陷阱:為何現金花了100萬,費用只能認20萬?
另一種差異的鴻溝來自於時間, 這就是「暫時性差異」。
它不像永久性差異那樣,費用被永遠否決;它更像是一筆稅務上的「時間債」。 今年多繳的,未來可能退還給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買設備、買車這些固定資產的折舊。
創業者最痛的場景
你砸了100萬買了一台新機器。
你的直覺是,這100萬是今年花出去的, 它就應該是今年的成本。
但會計師告訴你:老闆,根據稅法,這台機器要分5年攤提費用,所以今年我們只能認列20萬的折舊費用。
你心想:我戶頭明明少了100萬, 但你在帳上只幫我減了20萬的利潤?那消失的80萬跑哪去了? 這不是讓我今年的利潤虛胖,白白多繳稅嗎?
沒錯,就是虛胖了。
因為政府在意的是穩定性與標準化。
它認為,這台機器會在未來5年持續創造價值,所以它的成本,也應該被分攤到這5年裡。
這背後其實隱含了金錢的時間價值概念。稅法透過強制拉長折舊年限, 等於是讓你提早繳了更多的稅。
在此期間,你等於是提供了一筆無息貸款給政府。
根據《所得稅法》跟財政部頒布的《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 不同資產都有它的「最低使用年限」。
例如,電腦和周邊設備,至少要分3年;公司買的汽車,至少5年;辦公室的桌椅櫥櫃,至少也要5年。
為什麼折舊的時間,不能比《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短呢?
因為時間越短,每一年攤提折舊的金額就越大, 你的利潤就越低,國稅局怎麼可能容許你用比較低的利潤去報稅?
所以,你必須將現金流規劃與稅務規劃徹底分開思考。
用一張表,看懂全局,找回內心的篤定
我要給你一張地圖,把所有破碎的點連起來,這就是「稅務調節表」。
現在,讓我們把開頭的案例操作一次。
這個例子的會計淨利 = 100萬。這是你感受到的獲利。
首先:加上所有「永久性差異」的調整項目
交際費超限:必須加回 10萬
各項罰鍰:必須加回 5萬
無憑證支出:必須加回 50萬
其次:加上「暫時性差異」的調整項目
資產折舊差額:必須加回 5萬
最後:課稅所得 = 會計淨利100萬 + 交際費超限10萬 + 各項罰鍰5萬 + 無憑證支出50萬 + 資產折舊差額5萬 = 170萬。
這,才是計算應繳稅額的基礎。
你看,透過這張調節表,那個讓你困惑的70萬財務黑洞,瞬間變得清清楚楚。它不再是一個嚇人的謎團, 而是一道可以被計算、被預測,甚至是被管理的數學題。
請把「財報利潤」和「課稅所得」的差異,視為你經營正規化的一道必經關卡。牢記三大費用地雷與「永久性差異」,並理解因為時間差而造成的資產折舊的「暫時性差異」。
主動避開地雷、管理差異,就是最聰明的策略。把「稅務調節」的思維, 變成你內建的決策系統。
這份安心,讓你能夠把寶貴的精力,從無謂的稅務焦慮中解放出來,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
重點回顧
- 為何有鴻溝: 你的「會計利潤」(主廚食譜)與國稅局的「課稅所得」(營養標示),是基於《商會法》與《所得稅法》兩套不同規則算出來的。
- 地雷一 (交際費): 交際費有法定上限,超出的金額是「永久性差異」,必須加回利潤繳稅,且 5% 進項稅額不能扣抵。
- 地雷二 (各類罰鍰): 所有違規罰鍰都是「永久性差異」,稅法不允許你用全民的稅收來補貼你的違規成本,故不得抵稅。
- 地雷三 (無憑證支出): 為了省 5% 營業稅而不要發票,會導致該筆支出因「永久性差異」無法抵減 20% 營所稅,得不償失。
- 時間差陷阱 (折舊): 買資產的現金100萬一次付清,但稅法規定分年攤提(如一年20萬),這種「暫時性差異」會造成現金流與帳面利潤的脫鉤。
- 看懂全局 (調節表): 「稅務調節表」是解開財務黑洞的地圖,它清楚列出所有差異(永久性與暫時性),讓你從稅務焦慮轉為全局掌控。
記住!創業者最大的成本不是稅,而是對稅務規則的未知與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