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在1939年9月進攻波蘭,至1940年5月德國開始越界攻擊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和法國,歐陸全面爆發大戰為止,這一整個時段在英語中稱作“偽戰”(Phoney War)、法語中稱作“詼戰”(Drôle de guerre)、德語中稱作“坐戰”(Sitzkrieg),其實皆詞不達意。
德國侵略波蘭,英法同盟已對德國宣戰,但交戰集團迄未直接攻擊對方的國土,而只在爭奪北歐國家各施謀略而德國則迅雷般佔據了丹麥與挪威,同時德英以潛艇戰與反潛戰為主在大西洋上較量。此時,美國毫無捲入戰局之意,但作為英聯邦的加拿大已經出兵。下列的插曲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1940年3月12日,希特勒與德國的一位“美國通”柯林·羅斯(Colin Ross)進行了一番長談,後者剛從美國巡迴演說回來,順道也宣揚了納粹德國。羅斯說他觀察到在美國盛行一股“帝國主義傾向”,希特勒問該傾向有否加強美國對加拿大進行Anschluss的欲望?該位“美國通”無以為對,只回答美國亦有強烈的反德情緒,歸咎於猶太人的影響。希特勒用了Anschluss一詞,在德文中有“連結”之意,但在歷史上只用於德國在1938年併吞奧國一例中。希特勒用同一個詞構想美加合併,乃是“推己及人”:德奧是“同文同種“,而美加同為“英語民族”(魁北克獨立運動還未抬頭)。歷史上來說,德奧雙方、美加雙方都曾有主張“連結”之份子,但希特勒在1938年對奧國的Anschluss則在公投前一天派軍隊佔領該國,公投亦非秘密投票,乃是歐洲爆發二次大戰的先兆。希特勒期許美國“連結”加拿大亦是在美國具“帝國主義傾向”的脈絡裡作出的類比。

“同文同種”該同為一國頗符合美國威爾遜總統的“民族自決”原則。希特勒的宏圖始自Anschluss,卻演變成征服全歐。他隨後併吞捷克和波蘭是對“劣等民族”斯拉夫人下手,在消滅波蘭時權宜地約蘇聯瓜分該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不得以為之,待至擊敗法國而英國孤懸海上,希特勒即轉而進攻蘇聯。
在未反目前,納粹德國對蘇聯併吞波羅的海三小國忍氣吞聲,已感到自己的地盤被侵犯,因此在外交場合中常暗示亞洲才是蘇聯發展的方向,蘇聯假裝聽不懂。待至德蘇戰爭爆發,德方亦只圖將蘇聯驅至烏拉爾嶺以東。因此,人種之外也有地盤的考慮(意識形態則不用說:法西斯是以反共為職志的)。

納粹德國憧憬在東方拓展的“生存空間”
至於美國人北略加拿大的想法,在獨立戰爭後若隱若現,後歸沈寂,至川普死灰復燃則是最接近希特勒定義者。表面上這似乎是川普發動對加拿大關稅談判的一記悶棍(“如貴國變成美國一州就沒有關稅了!”),恍如希特勒的“閃擊戰”,一道閃電先把對手震懵。目前加拿大人仍在頑抗中,且等待美國法庭宣判川普違憲,但惡感已經造成。

川普並非口頭上說說,乃是透露心中的念頭。他打丹麥屬地格陵蘭的主意亦從不掩飾;在宣告墨西哥灣為“美國灣”後,亦已對其南岸的委內瑞拉磨刀霍霍。美國不宜直接併吞拉丁美洲國家,主張白人至上主義的極右派更不會歡迎自己被稀釋的前景,但不妨礙將其淪為附庸。今年的諾貝爾和平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頒給川普本人,卻又怕他對頒獎國挪威打擊報復,於是把和平獎頒了給委內瑞拉的一位“民權鬥士”:顏色革命的備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