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神奇的,在我經歷的兩次長時間待業期,接住我的,都是家鄉。
多年前因為公司解散,離開了出社會後的第一份正職工作,當時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剛好住馬祖的姑姑來臺灣,說表弟公司駐馬祖的人員有缺,問我要不要去馬祖工作看看。馬祖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親戚們常用馬祖話溝通,也跟著家人去過幾次,但對當地環境與位置印象依舊模糊,只知道在那裡海洋隨處可見。於是為了喘息,為了探尋,也為了工作,我踏上家鄉的島嶼,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去了解家鄉的景觀與風情。
而多年後的現在,從待了五年的公司離職,我好像又回到幾年前待業時的迷茫狀態,唯一進步的一點可能是稍微知道自己不想要做什麼吧。這時,在做社區營造的堂妹,邀請我一起參與他們的活動計畫,主要是想要透過馬祖的廟宇信仰及美食文化,來凝聚在臺灣的馬祖人與馬祖後代。實際參與了幾場講座分享與體驗活動,也讓我從文化面向認識到不同世代、不同村落的馬祖生活,得到許多收穫與反思。
我不敢厚著臉皮說有多大的理想要去推廣與傳承馬祖文化,反而必須誠實承認,是那塊土地始終以不同的方式接納我,讓我在找不到方向時有個地方可以探尋,可以歸屬。
儘管我還是沒有清楚理解馬祖的各種樣貌,但卻體會到那種不用包裝,不用主動證明什麼,需要的人隨時可以找到他的感覺。光是存在就能讓人有所慰藉,或許,家鄉對我而言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