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傳統的管教方式我們教導孩子「不要做什麼」或是「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麽做」

而現在的正向教養提倡 ---要讓孩子自己思考該要怎麼做?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就拿我自己從事英文教學來說,因為是線上課程,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都會陪伴在孩子旁邊上課,當孩子有不會的問題時,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向爸媽,這樣的動作其實就可以反應,孩子慣性的在遇到問題時會直接仰賴爸媽.當然在孩子小時候這樣的行為是合理的,畢竟他們還小,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大人的幫助,不過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紀,父母要試著放手,讓孩子學會面對自己的人生,成為解決問題的主人.

 

-----若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面,孩子得到的是面對未來挑戰的工具,縱使他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對,但是他們會從中學習到經驗,並且理解之後可以如何修整方法來解決.

 

當孩子做錯事情或是遇到問題,父母應該要引導他們自己思考、解決,還有父母的言語是很重要的,如果在這時情緒化的說你看吧!我就跟你說過!你就是沒有…..才會….,在這樣情緒性的言論當中也會讓孩子陷入情緒,無法好好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聚焦「解決問題」,而不是「懲罰」

例如小孩有慣性遲到的問題,

聚焦在懲罰上 就是如果你再遲到,當天下午沒有點心,

聚焦在解決問題上就是,我們試著設定鬧鐘,提早五分鐘出門,或是每天早半小時起床.

與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但是當然不可能一次就成功,但這邊想要告訴父母的是「長期的思維」,爲什麼最後家長會傾向用懲罰、打罵的方式?因為效果最好、速度最快,不過我們要思考,當孩子只是成為懼怕權力之下的產物,他們會變成害怕犯錯、不敢說實話、遇到問題他們躲藏,或是不知道怎麼自己解決,因為孩子習慣性的遵照大人所說的去做,不過父母不可能永遠在孩子的身旁,孩子需要學習面對自己的人生,並且成為主人想辦法解決問題.

---- 透過正向教養的方式我們在教導孩子一種能力、讓孩子產生「我也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信念.

 

如何透過平常生活的訓練培養孩子有這樣的信念.

1.     手作的活動 :透過創意性的手作活動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在過程當中請父母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不會時一定會請求父母幫忙,但是請引導他們自己試試看,並且告訴他們:「你做得到!」

2.    參與日常事務 : 讓孩子參與生活上面的計畫,例如計畫一餐、或是整理玩具,與孩子討論生活日常,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家庭的一部分,培養主人翁意識.

3.    創造性的遊戲 : 用生活中的物品,例如瓶蓋、紙盒、紙箱來做藝術創造,跳脫框架的來創作藝術作品,有可以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習用不一樣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4.    挑戰性遊戲 : 讓孩子透過尋寶遊戲來學習,透過解決問題進到下一步.當孩子了解尋寶遊戲時,在遇到問題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像尋寶一樣我們面臨到挑戰,努力解決就可以進到下一個關卡.

 

當遇到問題時父母如何使用解決問題的步驟引導孩子

1.     定義問題:幫助孩子清楚的陳述問題,有些孩子在遇到問題時甚至不知道問題在哪裡,父母要帶著討論的口氣以及心態詢問孩子,你覺得哪裡出了問題?透過問題慢慢引導孩子去找到答案.

2.    與孩子討論想出解決的方案:鼓勵孩子與你一起想出解決的方案(透過討論的方式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經過訓練後有時孩子的想法甚至會比你原本想的還要好.)

3.    與孩子討論讓他們選出一個最有希望的方案來實施(尊重孩子的選擇,即使你知道這選擇可能不會解決問題,但請記住「試錯」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4.    反思結果: 結束後和孩子討論什麼是有效的什麼是無效的,下次怎樣做可以更好?

 

當我們在引導孩子時,請試著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的思維過程

  • 開放式提問(WH問句)就是不給出答案的問題:「你覺得我們可以嘗試什麼方式?」「下一步該怎麼做比較好?」
  • 封閉式問題:例如「你覺得這方法好嗎?」(只需點頭或搖頭)

透過開放式提問,孩子能慢慢學會分析、判斷、決策。

 

父母在平常如何營造有力的環境來幫助孩子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示範行為 --- 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最棒的學習對象,當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可以與孩子討論我的思考,以及我怎麼做,最後我學習到什麼.例如:今天我的車在路上拋錨了,我當下很慌張,後來我請一些路人幫我把車推到路邊,之後我打電話請附近修車場的師傅來幫忙,我今天早上開車時就覺得車子有點怪怪的,如果當時有果斷決定直接到修車廠檢查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下次要這樣做才行.透過父母的示範以及經驗的分享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2.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態:讓孩子知道犯錯沒有什麼,透過犯錯我們學習,並且持續行動是學習的一部分.

3.    讚賞孩子的努力: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我們不是指稱讚他的成功,而應該將表揚的重點聚焦在他的努力以及用心,父母的讚賞不單單只是在他們成功的時候,當孩子努力不懈地去嘗試,或是願意去做,我們都應該透過讚美來正向強化他的行為.

4.    提供支持而不是接管:父母的角色是引導、支持,而不是接手去做,我們要鼓勵孩子能夠獨立的接受挑戰,而不是直接動手幫孩子完成,孩子透過自己動手挑戰可以發展出自信心以及適應能力.

 

大人很喜歡直接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哪裡出錯了,是什麼造成的、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感受、該從中學到什麼、該如何處理等等,孩子會覺得你在說教,無法吸收任何你想要給予的資訊以及教導.

但如果是溫柔的主動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你覺得哪裡有問題?你覺得是什麼造成的?你現在有什麼感受?你從中學到了什麼?你對於要如何解決問題有什麼想法?將來可以如何運用到所學?這些都是範例,我們要使用詢問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這樣鼓勵性的引導,才能夠根本促進孩子解決問題技能的發展、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Reference : 溫和堅定的正向教養  Jane Nelsen ED. 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nny Chou的沙龍
3會員
9內容數
Sunny Ch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9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總有此起彼落的哭聲與泛淚的笑臉。對孩子來說,這是第一次「練習離開」;對父母而言,這是第一次「學會放手」。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安撫,更是幫助他在心裡建立安全的「連結感」。
2025/10/09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總有此起彼落的哭聲與泛淚的笑臉。對孩子來說,這是第一次「練習離開」;對父母而言,這是第一次「學會放手」。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安撫,更是幫助他在心裡建立安全的「連結感」。
2025/10/03
孩子常常因為生氣、焦慮或害怕而失控嗎?父母的第一步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陪伴孩子去看見、承認並學會管理它。透過同理、設立界線與對話,我們能幫助孩子在成長中擁有更強大的內心,也讓親子關係更穩固。
2025/10/03
孩子常常因為生氣、焦慮或害怕而失控嗎?父母的第一步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陪伴孩子去看見、承認並學會管理它。透過同理、設立界線與對話,我們能幫助孩子在成長中擁有更強大的內心,也讓親子關係更穩固。
2025/09/17
我自己在台灣教授幼兒美語已超過十二年,疫情期間,我決定到國外研讀幼兒教育,想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在澳洲讀了兩年的 Childcare Education,取得了 Diploma 文憑。在這兩年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許多值得分享的觀察。我想分享這些,是因為我同時看見了台灣父母的無奈...
Thumbnail
2025/09/17
我自己在台灣教授幼兒美語已超過十二年,疫情期間,我決定到國外研讀幼兒教育,想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在澳洲讀了兩年的 Childcare Education,取得了 Diploma 文憑。在這兩年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許多值得分享的觀察。我想分享這些,是因為我同時看見了台灣父母的無奈...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