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規格:Canon EF-S 18-200mm F3.5-5.6 IS
鏡組設計:
維修難度(1-5級):3級
1級:入門(最基礎,結構零件簡單,無需維修指引即可拆解維修)
2級:簡單(結構零件簡單,依照維修指引即可拆解維修)
3級:中等(結構零件較多,線路較複雜,部分結構拆解會有些挑戰)
4級:略難(結構零件較多,電子線路或拆修組裝複雜,會有特定的處理方法或需注意較多細節)
5級:最難(通常售價較高,結構零件較多,電子線路或拆修組裝複雜,部分結構處理會有挑戰性,需注意的細節較多,可能需要校正)
常見故障問題:
- IS防手震故障
- 對焦故障〔馬達完全故障不動、某段對焦無法移動〕
- 變焦卡住、內部零件脫落
- 鏡片發霉 => 拆修過程即可順便清除
維修說明:
1.若是第一次拆修的鏡頭,不要忘記拍照或錄影記錄過程,處理過程中若弄不清楚順序或組裝點位時,可以回顧檢視,避免無法組回的情況,這個步驟很重要。
2.所有的拆修過程均有風險,請自行承擔維修風險,若無法承擔,請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拆解過程:
1.先移除鏡尾的塑料擋環,再拆下鏡尾金屬接環上的4顆螺絲及固定電子接點的2顆小螺絲,總共6顆。注意!不可先拆這6顆螺絲後才拉出EF-S鏡尾的塑料擋環,不熟悉的新手可能因此會誤傷或弄斷IC主板上的電子軟排線。另外,這個步驟的拆解流程,適用於拆解大部分的Canon EF/EF-S鏡頭鏡尾的塑料擋環。
Canon EF-S 18-200mm這顆鏡尾的塑料擋環,只需將鏡頭稍微拉長,讓後鏡組內縮(如下圖),食指伸進去勾著(如下同紅色箭頭的方向),另外一手反方向用力壓著金屬環,稍微用力一拉即可抽出塑料擋環。

2. 拆除下圖6個紅色箭頭處的螺絲,取下鏡尾金屬接環(下圖是還沒取下塑料擋環前拍的)。

3.接著,取下鏡尾護環,這個護環上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AF/MF與IS開關,因此先取下下圖紅全處的電子軟排線接點,軟排線向後抽離即可取下。

這邊在對焦AF馬達上有個卡隼結構要先了解會比較好拆,因此會先說明一下狀況,後面再拆。如下圖紅圈處的突出金屬結構,這個金屬卡隼會對應到鏡尾護環AF/MF開關底下的卡隼結構,因此在拆除鏡尾護環時,先將AF/MF開關切換到MF(拉到高位比較好卸除),再稍微用力微壓鏡尾護環(正圓形微壓成橢圓形的概念),就能抽離鏡尾護環。一般這顆在拆鏡尾護環時卡住,無法拆下時,通常就是這個馬達卡隼結構卡住造成的。

拆下的鏡尾護環如下圖所示。

4.拆除IC主板。將下圖紅色箭頭處的5條電子排線全數卸下,而青色箭頭處的螺絲是固定IC主板的,取下螺絲即可分離IC主板。

取下的IC主板如下圖所示。

5.拆除AF對焦馬達。取下下圖2處紅色箭頭處的螺絲,再往上一堆,就能分離AF對焦馬達。這邊如果要解決〔常見故障問題2-馬達完全故障不動〕的問題,只需在這個步驟更換AF對焦馬達新品後,重新組回即可。

AF對焦馬達的外觀如下,另外補充一下,Canon EF-S 18-200mm IS這顆與Canon EF-S 18-135mm IS版本(非STM或USM版本)的AF對焦馬達是同一款零件,因此馬達零件是可以通用的。


6.拆除變焦卡隼與變焦感應電刷。先取下變焦環上的橡皮,會發現變焦環上有2處,如下圖。下圖左邊的金屬覆蓋處,底下是個變焦感應電刷,右邊紅色箭頭處是變焦卡隼,這2處都要拆,膠帶撕起來就能看到螺絲了,直接拆除卡隼螺絲即可。

這邊拆變焦卡隼有個小技巧,就是稍微變焦拉長鏡頭至50mm左右,就會看到變焦卡隼往下跑,露出螺絲頭了。


下圖是變焦感應電刷,這邊其實是可拆可不拆,如果能夠確保變焦環在18-200mm之間移動的話(不要手滑或者把玩亂轉),就可以不用拆。主因是變焦環轉超過邊界(忘了是在18端還是200端),變焦感應電刷會脫軌,若硬轉回會造成變焦感應電刷變形。如果擔心會不小心轉到,建議可以先拆除確保,而如果不小心轉出邊界脫軌,一樣先拆除變焦感應電刷後,轉回後再鎖回變焦感應電刷即可,千千萬萬不可硬轉。

7.拆除變焦鏡筒。下圖紅色箭頭處的電子軟排線是往下連接至防手震模組,這條電子軟排線會在底下使用雙面膠黏貼(青色箭頭處),請撕起來。綠色箭頭處的電子軟排線則是往下連接至光圈模組,在後面的維修步驟中,完全不用動到,所以不用拆,除非日後有需要維修光圈模組,才會需要拆。

防手震模組的電子軟排線撥開後,就可以發現下圖紅圈處的軟排線已經斷裂,這個地方就是防手震模組的故障點。這邊個人分析認為是原廠設計不良,一條電子軟排線彎曲曲度過大,在使用時又必須不斷來回拉伸,時間一久一定會斷,Canon電子式鏡頭很多都是這個原因造成故障。這邊斷掉的防手震模組電子軟排線,可以先移除下圖紅圈處的螺絲,取下固定軟排線器的金屬片,或是後續步驟再拆也行,接續先拆除變焦鏡筒。

拆除下圖紅色箭頭處的6顆固定螺絲,就能取下變焦鏡筒。個人覺得這6顆螺絲的用料有點糟,長度明顯不足,明明底下的鏡筒是金屬結構,照道理應該可以使用長一點的螺絲,可以增加整個鏡身在伸縮使用時的穩定度。

取下的變焦鏡筒。

快看到核心鏡組了。

8.拆除變焦卡隼底座。取下下圖2顆螺絲即可取下變焦卡隼底座。

變焦卡隼底座,組回的時候要注意方向。

9.拆除前鏡筒護環。在拆除前,可以先找個地方做一下對位記號(如下圖青色原點),避免組回前鏡筒護環時,鎖錯方向。做好對位記號後,拆除下圖紅色箭頭的3顆固定螺絲,即可取下前鏡筒護環。

其它角度。

側面角度,拆掉前面紅色箭頭處的3顆固定螺絲後,前鏡筒護環就可以往上取下。

前鏡筒護環。

10.下圖這個地方就是〔常見故障問題2-某段對焦無法移動〕、〔常見故障問題3-變焦卡住、內部零件脫落〕的主要故障點。紅色與青色的螺絲各有3顆,總共6顆,這邊螺絲雖然有上膠固定,但是黏膠的強度不足,在長期使用後容易發生鬆脫的情況,因此會直接導致鏡頭變焦伸縮發生問題。

另外,由於螺絲鬆脫導致伸長至200端時,鏡頭會下垂擠壓到對焦鏡組(下圖紅圈處),阻力導致對焦馬達推不動,因此在望遠端的AF對焦就會失效(廣角端正常),若長期忽視強加使用,最後AF馬達就會故障掛點。維修方式也很簡單,只需拆到這邊,將鬆脫的螺絲鎖緊即可,而上鎖時可以使用一些黏膠強化固定,避免再次鬆脫。

11.接續要維修更換防手震模組,解決〔常見故障問題1-IS防手震故障〕。先拆除後鏡片,拆掉下圖紅箭頭處的3顆螺絲即可取下後鏡片。要注意的是,後鏡片底下會有3個金屬墊片,請小心取下保留,不要弄不見了。

下圖紅色箭頭處即金屬墊片,底下就是防手震模組。

12.拆除防手震模組。先取下防手震模組軟排線固定金屬片,拆除下圖紅色箭頭處的螺絲即可取下。

軟排線固定金屬片。更換新的防手震模組時,金屬片下方的軟排線反折點,要參考舊的軟排線長度去折,太多太少都不行,所以這條斷裂的軟排線,要暫時保留,別急著丟掉。

在鏡頭伸縮到最短的狀態,可以在下圖看到2個白色滑軌固定螺絲,3個方向各2顆,總共6顆。紅色箭頭處就是用來固定防手震模組的,而青色箭頭是用來固定防手震模組下方的鏡片結構。這邊只需拆除紅色箭頭處的3顆滑軌白色固定螺絲,即可取下防手震模組,青色箭頭處的3顆滑軌白色固定螺絲不用拆。

取下的防手震模組。

取下的防手震模組(反面)。

左邊是故障的防手震模組、右邊是準備更換的零件。

在更換新的防手震模組前,要先夾上軟排線固定金屬片(下圖紅色箭頭處),折點的位置要參考斷裂的那條軟排線,約略即可(誤差2mm以內),但不能差大多。

13.這顆的核心鏡組再往下拆就是光圈模組,由於實務上還沒遇過這顆光圈故障需維修的情況,所以後續步驟就沒有再往下拆,日後若有遇到會再補充更新。整個維修作業就到這邊,後續的步驟就是反向組回鏡頭,步驟僅簡略說明。
14.鎖回防手震模組的滑軌螺絲,有3顆(下圖紅色箭頭處)。

鎖上防手震模組的軟排線固定金屬片(下圖紅色箭頭處)。

15.放回後鏡組的金屬墊片(注意方向)。

鎖回後鏡組(3顆螺絲,如下圖紅色箭頭處)。鎖回前鏡筒護環(3顆螺絲,如下圖青色箭頭處)。

確認下圖紅色箭頭處的空間是否存在,這個地方是等會要組裝對焦馬達的地方,如果先前拆前鏡筒護環忘了做對位記號,這張圖就可以用來對照是否有裝錯前鏡筒護環的方向。

16.鎖回變焦卡隼底座(如下圖,注意方向)。

試著變焦拉長伸縮檢查一下,變焦是否正常。如果防手震模組的軟排線固定金屬片沒鎖正(如下圖紅圈處),在伸縮變焦時就會發現有卡住的情況,需抽出重新鎖回。確認變焦伸縮正常後,請將鏡頭拉長至最長,也就是200mm端,然後將下圖紅色箭頭處的對焦鏡組往下圖上方的方向轉出來,露出紅色箭頭處的溝槽。這個溝槽是下一個步驟組裝變焦鏡筒時,要給對焦卡隼使用的,對焦卡隼必須正確卡入溝槽中,這樣後續組裝對焦馬達才能夠從後面順利帶動前端的對焦鏡組。

下圖紅色箭頭處的的金屬結構物,就是對焦卡隼,這個卡隼必須正確卡入上圖紅色箭頭處的溝槽中。在組裝時記得鏡頭要拉到最長,才方便卡隼與溝槽的對位,另外請小心軟排線與變焦鏡頭組裝時的拉扯,不可蠻力硬拉。

完成對位組裝。

17.鎖上變焦鏡筒的固定螺絲,總共6顆,如下圖紅色箭頭處。下圖後鏡組有些髒污,這時候就應該拆下來清潔一下再組回。另外,這邊6顆變焦鏡筒的固定螺絲鎖回之後,也要轉一下對焦環,並從前鏡組觀察對焦鏡組是否有跟著對焦環轉動,若沒有轉動,就必須回到上的步驟重新組裝。這個檢查的動作適用於維修所有Canon EOS EF或EF-S的鏡頭,只要關連到自動對焦的零件,在組回時都要做這檢查,避免維修失誤。

鎖上變焦卡隼(如下圖紅色箭頭處)。

18.組裝對焦馬達,下圖紅色箭頭處是對焦馬達的2顆固定螺絲,對位鎖回即可。青色圓圈處要黏貼雙面膠,主要是用於固定防手震模組的軟排線。防手震模組的軟排線上若已經有雙面膠的話,直接撕開貼在此處即可,若無就必須額外黏貼。

防手震模組軟排線固定完成之後如下圖所示,青色箭頭處底下黏貼雙面膠固定,而軟排線的接頭則靠近在固定柱的旁邊(下圖的上方)。

19.組裝IC主板。下圖青色箭頭處是IC主板的固定螺絲,請先鎖上再接回每條軟排線(紅色箭頭處,共5條,還有1條下個步驟接)。

20.組裝鏡尾護環。下圖紅色箭頭處的方形凹孔是組裝關鍵,這個方形凹孔必須對應卡入對焦馬達卡隼。

請參考下圖青色箭頭的方向對應組裝方形凹孔。

上圖的紅色箭頭處的方形凹孔,必須正確卡入下圖紅圈處的卡隼,成功卡入後,AF/MF開關才能做切換。

接上AF/MF開關的軟排線(下圖紅圈處),鎖上鏡尾接環即完修。

總結:
- IS防手震故障 => 參考步驟11-12可解決
- 對焦故障〔馬達完全故障不動、某段對焦無法移動〕=> 參考步驟5、10可解決
- 變焦卡住、內部零件脫落 => 參考步驟10可解決
- 鏡片發霉 => 拆修過程即可順便清除
後記:
Canon EF-S 18-200mm F3.5-5.6 IS與Canon EF-S 18-135mm F3.5-5.6 IS(不是後來出的STM版本以及USM版本)這兩顆其實是兄弟鏡。整體的設計根本一模一樣,因此只要會維修其中一顆,另一顆也能夠維修。
在防手震模組零件的部分,這兩顆的零件外觀幾乎一樣(還是有些細微差異,如下圖紅色箭頭處),只是防手震模浮動鏡片的曲度不同。如果零件商跟你說可以通用,這絕對是在騙人的,而且也可能連零件商自己都搞不清楚有何不同,因為外觀看起來非常相似,差異特徵就在下圖紅色箭頭處。如果真的拿錯零件裝上去,防手震模組還是會動作,但就是鏡片無法合焦成像,因為曲度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