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歷史課本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袤的天地、四散自如的動物家禽、零星點綴的農耕家屋,構成一卷卷所謂的「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遠古底片。對於從小在台灣都市叢林長大的我來說,實在太難想像這樣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一天,沒有網路、沒有天然瓦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除了雙腳、只有我跟古文明樣貌的地球共處,我能做甚麼?我會做甚麼?我還能活下去嗎?會活成什麼樣子呢?
洋蔥捧在手心來個華麗飛舞
那天是我人生中第三次,有幸再次踏上古老的非洲大陸,位在西非多哥(Togo)這個國家。一個人焦頭爛額地努力帶領五十個當地小孩(小學中低年級居多)一起做手作、講故事,同時肚子已經咕嚕咕嚕叫到天荒地老,陪伴孩子的工作讓我加倍感到愉悅幸福,只是體力耗盡的程度也是等比遽升。這時雙眼自然地望向廚房,尋求望梅止渴的效果,結果看見一位當地青年站在桌前,一手握著洋蔥,另一手拿著小刀順勢依序劃下一片片的洋蔥,讓切片後的洋蔥直接落入蛋液裡,動作俐落,看起來一派輕鬆。「太酷了吧!」我當下在心中雀喜,從來沒有想過切洋蔥可以如此美麗動人又極富創意,在沒有砧板、沒有刀刃鋒利的菜刀之下,也能自個兒為洋蔥找到出路!而且還做得如此出色!

捧在手心切洋蔥法
生活處處是挑戰也是學習
這讓我想起在東非尚比亞(Zambia)當志工時結識的一位廚娘,她述說著她的大兒子在高中畢業後,因為家裡經濟無法足夠支持他大學的學費,兒子只好先四處打零工攢錢,年復一年,終於在他二十三歲時存了一筆足夠讓他先念第一年的大學學費。父母殷切期盼讓小孩受教育,小孩也理解到念書學習是多麼的奢侈和稀有,所以孩子看到我總是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請教我讀書方法、劈哩趴啦問好多台灣跟中國大陸之間的差別、台灣在哪裡?吃些甚麼、學習說中文、努力抄寫筆記等,哪怕只是唸出數字一到十,他們臉上滿足的笑容彷彿中樂透似的,是我很久很久沒有看過的快樂學習靈魂。廚娘說,在他們生長的環境裡,有太多無法令人稱心如意的殘酷現實擺在眼前,例如時常跳電是家常便飯(有時候還會停電一整天)、沒有錢付學費導致遙遙無期的學期空窗期以及領不到畢業證書的窘況、花錢看醫生卻不一定有藥可拿等等,面對種種的挑戰,父母從小教導孩子要抱持想方設法的態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保持耐心和毅力,資源有限不可能讓家中每個小孩都充分使用,所以很常跟孩子說:《You managed to》 (翻成白話文:你要自己想辦法),這種You managed to精神其實從當地很多生活層面都可以體現出來。
使用在地食材和器材自給自足
走進村莊任何一戶人家,最先看到的除了少數幾隻雞在跑來跑去以外,還有可愛的露天廚房,一個沒有我們想像中該有的流理台和瓦斯爐的廚房模樣,而是大多用木材構築的戶外場域。大部分的鍋碗瓢盆都統一放置在用幾根木頭簡易搭建而成的檯子上,至於煮飯則在用木頭堆疊而成的爐灶上透過煤炭烹煮。這個場景神奇地把我拉回古老的年代,一個充滿生活智慧的國度,懂得如何充分使用在地器材自給自足。尚比亞最常見的主食Nshima(音譯:西瑪),是一種用玉米磨成粉,做成像糊狀的食物,通常人們會直接用手捏取一小塊的Nshima沾取醬汁配著吃,裡頭大多時候包含蔬菜或番茄,因為玉米、蔬菜和番茄就是當地最常見的農作物之一,種甚麼吃甚麼,比起向外探求,反而更多的是看見自己所擁有的,這是造就簡單卻富足生活的一種感恩態度。原來,說白了,現在的我似乎有很多的習慣都是在資本商業主義的操控下所養成,其實沒有收納盒、沒有筷子湯匙、沒有切菜砧板,也是另一種生活方式和做事思維,或許沒有這些額外的東西,會活得更有創意、更自在呢!

尚比亞常見主食Nshima ,以白色塊狀玉米糊為主體,另搭配蔬菜或肉類等醬汁

木材搭建的流理台

露天廚房,煮飯在用木頭堆疊而成的爐灶上以煤炭烹煮
不怕投資失利,只怕還沒找到興趣
在多哥的這些日子,認識了一些當地熱血的志工青年,發現大部分青年都有一個共通點,身兼多職,且已經創業當老闆或是走在創業的路上。當地的工作機會不多,常見的職業包含一般商業買賣(例如市場擺攤)、服務業(例如廚師、服務生、司機、美容美髮等)、建築業(工人)、教育業(老師)等。因為工作機會不多,加上只有一份工資很難足以維持生計甚至有計畫性地存錢,只好為自己創造工作機會!有一個當地青年很驕傲地向我展示他自己研發的廚具清潔產品,包括從早期試驗、修正,到大量製造、包裝、寄出,他的創意力和執行力著實令人佩服和驚艷。另一個女生則是對美容美髮有興趣,現在正在學校修課,同時在美容院當學徒,她信誓旦旦且意氣風發地說,未來自己要開美容院當老闆,然後收徒弟(在當地成為學徒,是要繳學費給師父的)!周遭的朋友一個個分享他們的創業之路,彷彿創業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嘗試的職涯選項,他們不怕未來投資失利,只怕還沒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不敢踏出第一步,於是,我再次被這份「You managed to精神」給觸動到...。
看似一切空無,卻擁有一切的美好與真實
從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十八世紀興起的工業革命,到現代的人工智慧科技發展,有形的、無形的資源逐漸將它的觸角伸向世界每個角落,就連選擇躲避的權利也沒有,例如我向電信公司說我想停留在費用較便宜的4G就好,不需要升級成5G,電信人員卻回我未來4G將越來越少,建議我還是改成5G…。環顧四周,赫然發現我們處在一個網路可以吃到飽、購物可以有成千上萬種的選擇的環境下,豐富的資源彷彿皮諾丘的遊樂園,讓人琳琅滿目地忘記回家、忘記這些資源是怎麼來的、甚至忘記自己是誰…偶爾走出遊樂園,來到一個沒有網路、沒有天然瓦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除了雙腳,只有我跟古文明樣貌的地球,在這裡看似一切空無,卻擁有一切的美好與真實,大口吸著新鮮空氣,享受身體與環境的磁場能量交換,在這塊每個資源都彌足珍貴的淨土上,突然看見萬事萬物散發著一直以來被我忽視的美。重新審視對所有事物的「理所當然」、重拾「You managed to」的精神,於是漸漸找回我存在的重量。

村莊常見的茅草屋

螢幕沒有壞掉,這是當地晚上看出去的世界,沒有光害,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