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對每個人都有不同意義。
有人為了逃離現實,有人為了探索世界,而我,則是在孤單和自我對話中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 十年來,我幾乎都是一個人走天下,這條獨旅的路,有點漫長,也有點自由。
一、為什麼選擇獨旅
其實我之前的文章就提過,我會自己旅行,原因很多,但最主要還是從小的陰影讓我自卑又有點自閉。說實話,我臉書、IG上的朋友,真正見過我的沒幾個,就算用了十多年的舊帳號也一樣,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更少。 所以最後,我只好選擇獨旅。
這都是我自己的決定,沒有誰逼我。
從2014年第一次跟團旅行開始,接下來十年,我都是自己一個人走。
雖然次數比別人少,但旅行天數可能是別人的好幾倍。 每次出門,我都帶著「希望以後能跟喜歡的人一起旅行」的小心願去探路、去看新地方。
慢慢地,我發現這個願望很難實現。
於是我開始用寫作分享,讓更多人有勇氣去自助旅行,而不是在角落裡猶豫、等待。 說不定,我這也是有點私心——想透過網路,把我的真誠傳達給我心中那個人,希望她能看見。

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前幾天碰到件很瞎的事,我才真的體會到——書讀再多,不會變通也沒用。
旅遊書、網路文章,大多只會介紹日本的「好」的一面,像是光鮮亮麗的景點、美食排行榜、網紅打卡地點。
沒錯,日本很多地方確實比別國棒,但任何事都有兩面,就像鴨蛋再密也有縫,世界上沒什麼東西是完美的。
所以我想說:別把日本所有事物都當成只有中上水準,從都會到鄉村,其實也都有中下品質存在。
剛開始計畫獨旅時,我差點把書店裡所有日本旅遊書都買一輪。
結果發現不同作者寫的內容幾乎一樣——一個景點配兩三張照片就能占好幾頁,真心覺得浪費錢。
後來,我改上網自己找資料,加入各種臉書社團、靠 Google 蒐集資訊。
像是「北海道旅遊情報」、「日本控」、「北海道旅遊情報」、「走吧!來去日本旅遊、自由行!」、「偏愛日本」、「好想去日本,好康踩雷不藏私」、「好想去旅行」、「北海道旅遊好康報」、「日本東北旅遊情報」、等等。 第一次自助旅行後,我甚至把所有旅遊書都清掉,再也沒碰過。
從那次經驗開始,我才真正明白:旅遊書和攻略、部落格和長短影音只能給你方向,真正的旅行,是你自己走出去,踩過街道、聞過巷弄的味道、看過日落的角落,才算真的「看過世界」。

文字和照片只能提示你可能會看到什麼,但感受、氣味、人情味,那是書本永遠給不了的。
三、旅行中的真實風景
在日本旅行多年,穿梭無數大街小巷,我看到很多真實的一面,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小驚喜。
有次在淺草寺附近亂逛,看到一間不起眼的小居酒屋,門口擺著幾張簡單的木椅和小黑板寫著「今日特價」。
走進去才發現,裡面滿滿都是下班的上班族和鄰居,氣氛溫暖而自在。 雖然外觀普通,但一碗熱呼呼的豬肉丼,只要 850 日圓,暖到心裡,讓我瞬間忘掉外頭的冷風。
還有一次,走在京都一條偏僻的小巷,聞到陣陣烤魚香味,跟著香味找過去,竟然是一家家庭小店。
老闆看我一個人,親切地笑著說:「自己一個人嗎?來試試我們的招牌定食吧。(お一人様ですか?当店自慢のセットメニューをぜひお試しください。)」 份量十足,價格比旅遊書上寫的還便宜,吃完後我坐在店門口,看著陽光灑在古老瓦片上,覺得這就是旅行中最真實的幸福感。
同樣一碗鮭魚親子丼,在築地或豐洲市場要價快2500~3000 日圓,但在巷弄裡的小店,只要 1500 日圓就吃得到。
住宿也是,離車站近的房間價格高得驚人,稍微遠一些的民宿,價格就親民許多,但依然乾淨、舒適。

這些小細節告訴我:旅行真正的樂趣,不在於光鮮亮麗的網紅景點,而是那些你自己親眼走過、親手掂量過的每一個巷弄、每一個餐點、每一個笑容。
四、旅行不等於生活
在國外待久了,我越來越覺得,旅行 5~7 天真的太短,最理想是 14 天。
14 天之後,你會開始想家,也會開始精算每一筆開銷。
旅行不等於生活。
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 旅行,是先規畫好預算,一步步去看風景; 生活,是每分錢都斤斤計較,只為明天過得更好。
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暴發戶。
2020 年前的旅行,我總是找最便宜的吃、最平價的住。 大城市裡,多半在車站或巷弄裡找餐點;冷門站點,物價親民很多。
2023 年後,我更常等超市打折,或者買個餅乾止餓。
不是沒預算,而是一個人吃,吃飽就好,不用吃得花巧。
五、吃的現實
我學餐飲出身,但資本主義下,很多拉麵店已經失去匠人精神。
尤其 2020 年疫情期間,吃了幾家拉麵店,湯頭幾乎一模一樣——味噌滿滿味噌、醬油滿滿醬油、湯頭沒有骨香。
與其花 1200~1500 日圓吃那種,我寧可等超市打折,或者去丸龜製麵、吉野家、松屋。
再說,日本很多地方商家早早打烊,有時為了吃頓晚餐還得搭公車或新幹線。
便利商店密度也比台灣少,土地小、生活機能便利,台灣真的還是好。
六、寫作與分享
我不是文科生,但有滿滿想法。
有時文字不順,我會靠 AI 幫忙潤順,但經驗和感受全都真實。 每一餐、每一景,都是真實體驗,自己掏錢吃過、走過。
說白了,我不是寫論文,也不是記者,更不是靠這養家糊口。
只是偶爾寫寫,希望更多人因此開始自助旅行。
喜歡看、覺得有用,就謝謝捧場。
要吹毛求疵、要我舉證?抱歉,我沒義務,要不你給我錢?哈哈哈。 例如要舉證哪裡有便宜的餐點!?拜託,我寫文章都是經歷過後才寫,我當下吃過便宜的餐點,不代表你之後去會有相同價格對否?

七、物價與價值
這十年來,物價漲很快,尤其國外。
要吃便宜、吃粗飽,確實有方法,只看你願不願意低頭去找。
每個人都想過好日子,但沒有人會做賠錢的生意。
很多人以為「越便宜越好」,其實不然。
當一家又一家削價競爭、拼低價搶客時,犧牲的不是老闆利潤,而是品質、服務,甚至員工薪水。
短期看起來消費者得利,但長遠下來,整個市場水準被拉低。
最後呢?劣幣驅逐良幣,企業撐不下去,只剩低品質和高風險。 到頭來,全民都得一起買單。
真正健康的市場,不是誰最便宜,而是誰能用合理價格提供值得信任的價值。


結語
十年的獨旅,不只是旅行,更是一種學習。我學會了變通,也學會在現實與理想間找到平衡。 旅行的路上,我看見世界,也看見自己。 一個人走,孤單是難免的,但當你能坦然接受孤單,也就擁有自己的自由。




















